电视新闻播音常见错误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90 浏览:18522

[摘 要 ]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的电视新闻节目都会在播音环节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错误不能苛刻求全,但有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然而,在电视新闻播音中,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却成为常见错误,原因何在?主要是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

[关 键 词 ]电视新闻播音;常见错误;能力;水平;作风

“列车长/呜一声/冲上山坡.”在电视新闻播音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这句话却堪称播音出错经典.原文是“列车长鸣一声冲上山坡”,之所以成为播音出错的经典,一是停连停错了,二是多音字没读准,三是把字音读错了.一句话同时出现三种情况在日常的电视新闻播音中还是少见,更多的是要么是把字读错了,要么是多音字没读准,要么是停连停错了,要么是丢字落字等等.

一、电视新闻播音出现常见错误的原因

电视新闻播音员是电视台和新闻节目的形象代表,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人无完人,作为电视新闻播音员允许出错,但一要看出的是什么错,二要看出错的频率.如果不该出错的地方也出错,甚至出错的频率很高,那就如同一本包装精美却错字连篇的图书,会令看的人扫兴.电视新闻播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呢?

1.播音业务不熟练,技巧运用不当.能够播电视新闻的播音员在吐字发声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水平和基础,这里说的播音业务不熟练主要体现在基本的运用环节上.一是体现在眼、脑、口、耳不同步上.播音,特别是电视新闻播音要求是照本宣科,需要做到眼、脑、口、耳同步.原因是看稿不仔细,经验主义在作怪,比如,把“特殊群体”读成“特殊群众”、把“协议消费”读成“协调消费”、把“原材料”读成“原料”等等,眼睛看到的和脑子想的与口中说的文字不一致,耳朵也没能及时辨别出是否正确.二是体现在多音字读不准上.韩国人说起对中国的印象时有这样两句话:吃不完的中国菜,认不完的中国字.一个普通人大约认识2000个汉字,而汉字的总量超过8万个.汉字不但多而且还有多音字,多音字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比如“千方百计保障水田泡田和经济作物灌溉”中的“泡田”,正确读法是“泡(pào)田”.而播音员在播音时把“泡田”理解为与“水田”一样的词汇,读成了“泡(pāo)田”,最后在审新闻时才修改过来.三是体现在停连停错上.在播新闻的过程中,停连既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如果不正确安排停连,就无法确保语义明晰,就会产生歧义.例如“大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发展旅游经济迎接新世纪》的工作报告”,很多人习惯在“市政府”后停顿,是错误的.如果呼吸不够,应该在“听取了”之后停顿.例如“八连长年累月战斗在风雪高原上”,如果在“八连长”之后停,就会“读破句”.


2.知识功底不扎实,知识面不宽.电视新闻播音员除了吐字发声要正确外,还需要掌握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一些电视新闻播音员平时不注重学习,知识面过窄也容易导致出错.比如,把“民革省委副主委”读成 “民革省委副主任”.在我国政治制度中,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名称,不同机构的主要领导有不同的称呼.即使同一机构,因级别不一样,其主要领导称呼也不一样.再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工程招标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个专业术语“标的(dì)额”,当时由于播音员没接触过这个词,读成了“标的(dè)额”.

3.工作作风不严谨,责任心不强.有相当一部分电视播音员都会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刚刚入行的时候,天天恨不得所有的新闻都由自己来播,只要有机会配音出镜就开心得不得了;当业务熟练之后,播音成为工作常态,没了新鲜感,播音的开始减退;当有了一定知名度之后,便时不时耍耍大牌,对稿件挑肥拣瘦,甚至把日常播音工作当成了负担.其实,“珍藏武功会贬值的”.播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值一生去学习、去实践、去提高.就拿央视新闻播音员来说,有的播音员象罗京一样常年无差错,而有的播音员播一天,甚至在一档栏目中接连出现几次差错.这里有央视新闻播音员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还是工作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对央视新闻播音员来说,都是优中选优,论业务功底深厚、论知识才华出众.出常见的差错,缺的是责任心,缺的是扎实的工作作风.播音员在播音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即使是一个字音、一个停连的差错,也能反映出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情况一出现,电视新闻播音员在录制百八十字的导语时,有的需要录三五遍;在配一条一两分钟的新闻稿时,有时错好几次.录播备过的新闻稿这样,如果是生稿错的可能就更多了.

二、电视新闻播音常见错误解决的办法

荣获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节目主持人李欣认为,播音员是稿件的最后一道把关人,不能见字就出声,如果发现稿子有错误,特别是显而易见的错误,不能将错就错,一定要改.在电视新闻制作传播过程中,播音出现错误,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央视新闻播音员错字要上公示栏,上学习班,甚至要停职反省.鲁健在自己的博客《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误》一文中提到,有播音员当年曾经把“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播成“中国驻美大使李登辉”,结果被停播.即使是一般性差错,单是一个字的更改,完全可能工程浩大.据李瑞英透露,央视一位主播在播报“海峡西岸”时,一口误念成了“海峡两岸”,结果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央视副台长就这个问题给《新闻联播》节目组开了一整天会,强调一字之差完全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为《新闻联播》在深夜还要重播,送给西藏台、新疆台播出时还要翻译成藏语和维语,海外落地媒体也要及时播报,仅是改一个字涉及面广牵扯人员多.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也一样,一改可能就需要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多个部门一批人陪绑.那么播音员如何才能成为把关人,而不是错误的制造者呢?

1.要走出误区,提高业务水平.近几年,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新闻播报方式有播新闻与说新闻之争.在实践中,甚至还出现了聊天、侃大山、讲故事和说评书等方式播报新闻.在学术界,有专家学者对字正腔圆的播报方式进行批判.于是,一些电视新闻播音员产生了基本功无用论的想法,轻视吐字发声的训练,摒弃播音技巧的学习,提倡所谓的自然和本色.其实,播新闻也好,说新闻也好,只是风格的区别,都是建立娴熟的业务基础之上的.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说,要从挥拍基本步法练起,如果动作(下转169页)(上接167页)不规范,一到关键时刻动作就会变形丢球.拳打千遍,身法自现.提高播音业务水平,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科学的学习训练方法.有的电视新闻播音员一有时间,拿过来稿件就练,很用功但效果不明显,原因是方法不得当.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提高播音业务水平,也应对症下药,不能见字发声,要根据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一是叙事要清楚,播报之前不但要弄明白稿件的字面意思,还要明晰其内涵.二是语言要鲜活,能迅速捕捉到稿件的新鲜点,感受到新意.语言鲜活主要是膈肌活跃,气息带有明显的弹跳感;声音明亮、轻松,字音饱满有力度;语式短促有上扬感,语气明朗有兴致;节奏简捷,明快顺畅.三是弄清模糊名词概念.四在停连上要按文意,正确安排停连,处理好“兼语式”宾语的停顿,区分长句的结构关系等等.例如“75000名反对堕胎者23日举行游行,克林顿总统决定取消政府对堕胎的限制”,如果在“克林顿总统”之后出现停顿,听起来意思就变了,成为“反对堕者”“克林顿总统”,并“决定取消政府对堕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