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政新闻报道有关问题的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12 浏览:143730

【摘 要】 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必须从市民关注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释疑,群众才会欢迎.本文对时政新闻报道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 键 词 】 时政新闻 新闻报道 传播效果 程序性内容 报道方式 视角 今传媒 舆论引导 新闻价值 受众

时政新闻是十分重要而又具有较大信息量的一种新闻类别,但总在市民的重视和认同上一直存在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媒体的取向、记者的作风等因素外,从认识和技术层面讲,媒体和记者观察新闻、表现新闻的角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1. 时政新闻报道的误区

在目前的各类新闻中,什么类型的新闻离老百姓最远呢?答案无疑是时政新闻.本来,时政新闻是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活动的主要新闻报道方式,党政活动本身的影响力就十分巨大,因此人民群众的关注度很高,但为什么老百姓对从上到下的时政新闻大多敬而远之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报道方式千篇一律.在目前的各类时政新闻中,新闻要素的几个W似乎都不缺.以会议新闻为例,不外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一个什么会议,谁主持、谁讲话,会议有什么主要事项等等,新闻要素似乎都具备了,但是往往成为新闻八股,面对这样的八股味道浓厚的新闻,读者和观众自然没有多少兴趣.

1.2过于注重程序性内容.很多记者在时政新闻采访过程中很担心漏掉程序、写错名字职务之类(重要人物的名字、职务当然不能写错,这些是基本要求),但是如果只满足对程序内容的要求,不重视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显然是有问题的.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类时政新闻中,程序性内容几乎是必不可少,但事实上,群众对谁讲话、谁主持、谁发言、谁讲了几点意见等等,并没有多少兴趣,而感兴趣的是,这些内容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同时,这些程序性内容如果经常出现在报道中,也会使读者或观众产生惯性似的信息麻木,即使新闻中有些内容是市民感兴趣,也难有兴趣或耐心看下去、听下去,如此以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1.3对内容的挖掘与把握比较粗浅.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两点还只是形式上的通病,那么,内容上的粗浅就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很多记者往往是摘文件、抄讲话,满足于不遗漏基本内容,一二三四依次罗列.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是找不出重点,似乎是要让受众自己去选择,去提炼,把有价值的内容埋没于一大堆作用不大的材料中.如果做个试验,很多这样的报道,一旦把程序性内容抽去,剩下的内容就寥寥无几.

1.4时政新闻不能承受之重.时政新闻陷入形式化、缺乏实际内容,模式化,机械而无实质内容,这样的新闻做久了,做多了,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在一些领导或部门的潜意识中,不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取舍,有关部门就可能打问责,为什么漏了几点,哪些没有说,哪些说得不对.把新闻报道等同于工作布置或机械传声筒,于是新闻就成了面面俱到的文件、讲话的翻版,受众自然不会喜欢.

1.5报道语言干瘪、套路化,缺乏生活气息.这也是一些时政新闻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字、语言生硬和套路化,离生活很远,话语方式生硬,有时甚至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口气,这样的时政新闻没人会欢迎.

那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首先在执政者和群众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熟悉两头”,强化沟通意识;其次是必须要有群众熟悉和认可的观照角度,我们知道:仅仅找到契合点还不够,找到契合点只是相当于找到了题材或主题,要让这样的题材或主题受到群众关注和喜欢,还必须注意角度,就是从群众的角度观察比较,提炼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时政新闻就不用担心传播效果,其对政策、思想和措施的解读才会入脑入心.

2. 改革时政新闻:突出民生视角

百姓感到应该看、值得看,看了有用,就必须突出民生视角,从群众理解和关注的角度去感受、去发现、去表达新闻.这不仅是发挥时政新闻的最大传播效果的需要,也是加强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1精心选择报道内容,不要面面俱到.新闻不是文件、讲话和总结,时政新闻虽然要经常性地报道党政活动,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新闻,必须有所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记者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诸多的政府工作活动和纷繁的材料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凸显新闻“核”,比如: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三角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制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08-2020)》,把珠三角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落实规划,同时也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广东在珠三角各市连续召开现场办公会,社会关注度普遍较高,但一家媒体在报道当地召开的现场会时,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会议的具体过程,对老百姓关注的诸如“在珠三角发展纲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当地的新定位、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如何与周边城市互补发展.如何打好整体牌”等问题关注不够,文字也几乎全是政策语言,用政策解释政策,缺乏必要的解读,对应对措施的表述也比较笼统,难怪有不少市民看了新闻后很不满,直言记者没有头脑.


2.2尽量简化程序性内容,去除枝枝蔓蔓.仍以上面所举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改革规划新闻报道为例.某媒体在报道中用了不少笔墨写了谁主持、谁讲话、本地谁参加、谁陪同、谁回答问题等等,完全是一个进程式的程序性报道,大家关注的核心内容不突出,枝枝蔓蔓太多,如果记者就抓住大家关心的几个重点问题采写,尽量简化程序性报道,去除枝枝蔓蔓,完全可以成为一篇很有特点、很受欢迎的深度报道.

2.3力求从群众关注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当今社会,信息渠道很多,要想准确引导舆论,在多元化的社会舆论中形成主流舆论,就必须讲究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居高临下只能适得其反,板着面孔也会无人理睬,即使是态度平和,如果只是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表述,人们不一定写账.所以,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必须从市民关注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释疑,群众才会欢迎.还是以前面所言报道为例,在珠三角整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本地市民首先关注的应该包括本地的新定位如何?会否在新一轮发展潮中被边缘化?会否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落伍?如何化危为机?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是什么?如何避免盲目建设重复投资?怎样才能避免贻误战机?这些给本地企业、本地市民带来的具体影响有哪些?关联度有多高?哪些是我们平时不够注意的?在危机中哪些可能还有机遇?其实只要抓住这些问题,找出对应的政策、措施和相关解读,就可以起到增强信心、凝聚民心民智民资、引导产业、突破危机的作用,这样的宣传才会真正有力量.

2.4报道方式灵活,语言生动活泼.时政新闻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具有灵活的报道方式,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拉近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媒体报道的内容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所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让时政新闻过去板着的面孔松开来,让文件、讲话之中的书面语言变成老百姓熟悉的生活语言,使时政新闻尽量与生活贴近、与实际贴近、与群众贴近.

(作者单位:林口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