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我们在现场

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58 浏览:91869

冒着生命危险,徒步9个半小时赶到震中地区;冒着余震危险,坚持采访并发回现场报道.在地震灾难面前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报社随即制定了抗震救灾报道计划,我作为赴灾区前线报道组4名成员之一,5月13日中午前往灾区采访.

在震区采访的困难和危险出乎意料,到处是遇难者的尸体,余震不断,通信中断.白天到处奔波,忙于采访,没有车辆保障,就坐拉伤员和遇难者尸体的救护车,或者坐当地志愿者的车,晚上冒着余震的危险,整理稿件,往报社发稿.发生余震时,房子在晃动,桌子在晃动,电脑在晃动,但稿子没传完,人又不能离开.前线的

每一篇稿件几乎都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传回来的.

徒步9个半小时,进入映秀镇

5月15日下午,我和另一位记者在都江堰市采访时,多方打听并研究去映秀镇的路线.最后决定,16日早晨5:00从成都出发,到都江堰市紫坪镇水库大坝,沿震塌的原213国道和岷江徒步前往汶川县映秀镇,但手机可能30小时没有信号.向报社报告后,当晚又准备了食品、药品、水、手电、雨衣等必备物资.

16日早晨5:00,我们准时从成都出发,坐车到达都江堰市紫坪镇水库大坝后,徒步向映秀镇前进.

刚过紫坪镇水库大坝不久,我们的手机便失去了信号.

随后,余震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岷江对面的山体因余震产生滑坡,巨石从几百米的山上翻滚而下,发出的声音像阵阵山炮,隆隆作响.散发的粉尘像浓雾一样笼罩在整个江面,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而脚下的路却越来越难走.

走上213国道时,路面的受损情况出乎我们的预料.因地震形成的裂缝有的宽达20厘米以上,路面因变形高低落差高达70厘米,路面还散落着山上震落下来的巨石,路边停放着被巨石砸扁的汽车.

这样的路虽然难看,但还是比较好走.

比较难走的路是:因地震造成山体塌方,几米高的碎石完全覆盖了路面,碎石上面是部队官兵和受灾群众踩出的仅容一人通过的一个个脚窝,经过时只能侧着身子,搂紧背着的包,一只脚一只脚来通过.“路”左边是随时都有可能落下巨石的陡峭山坡,右边是水流湍急的岷江,时不时再来点余震,稍不留神,后果不堪设想.

走这样的路需要一点技巧,既要看脚下的路,又要看上面的山,不能走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要保存体力匀速前进.这样即便上面掉下石头来,既可快速躲过,也可停下来避开.经过这样的路段,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消耗的体力也比较大.到了开阔地带,才能停下来休息一下,等精力恢复、精神放松后再继续前进.

经过长虹桥附近的一截陡坡非常危险.这截陡坡坡度接近90度,垂直高度近百米,就像攀岩一样,还没有抓手,背着东西根本无法通过.后来在部队战士的帮助下,才顺利通过.

而经过危桥和倒塌的隧道更是危险.震后的危桥,桥柱是歪的,桥面是拱起的,栏杆几乎全面倒塌进水里或山沟里去了,人走在上面感觉桥是晃动的.有的桥还特别长,总是感觉走不到头.

倒塌的隧道有上千米长,电早已断了,隧道里一片漆黑,隧道顶裂开一道道大缝,地面也开裂的开裂、隆起的隆起,还有一阵阵阴森森的风.

经过危桥和倒塌的隧道只能听天由命,没有好的办法,记者能做的只有加速前进,早一秒通过就少一秒危险.

而这一路上间或遇到的,要么是抢险的部队,要么是逃命或者是往外运送亲人尸体的受灾群众.

行进7小时左右我们遇到了麻烦.

由于精神过度紧张、体力透支过大,加上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同行的记者对我说:“我两条腿没劲了,你先走吧,我慢慢跟上去.”我坚决不同意,因为手机没信号,一旦走散就无法联系.我自己的相机包有10多公斤,他的背包也有10多公斤,但我还是把他的背包背在自己的身上告诉他,“你不能停,一会儿就到了.这“一会儿”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虽然很累,但终于在下午4:30走到了映秀镇.

经过9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按计划到达了汶川地震的震中地区映秀镇,用手中的笔和相机,真实记录了震后映秀的情况和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争取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决心和勇气.

震后映秀

震后的映秀镇一片寂静,一片狼籍,整个小镇就像一个大垃圾场,倒塌的房屋上空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气味.一部分部队官兵在维护小镇的震后秩序,而大部分消防官兵在紧张地开展人员救援和现场清理工作,不时有遇难者的尸体被官兵抬出.

映秀镇不长的主街道两旁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道路右侧是一片废墟,街道北头的山体也已部分滑坡.道路两旁散落着破损的家具、电器和生活用品.全镇处于停水、停电状态,除救援部队自带的通讯设备外,该地区的通信完全中断,我的手机在近30小时内处于无信号状态.

“由于道路中断,现在大型机械上不来,我们只能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开展救人工作.”在映秀镇参加震区救援工作的上海杨浦消防支队的副参谋长告诉我,“尽管如此,我们和兄弟单位的救援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所谓的“简单工具”,其实就是战士手中的一把短短的铁钎和一把短短的铁镐,还有一个传递碎石的安全帽.也因此,映秀镇主街道两旁的清理工作井然有序,但纵深地带的救援和清理工作进展缓慢.

在地震后的100小时左右,我们在映秀镇仍然目睹了三名被困者被成功救出,一名是当地派出所的民警,一名是水泥电厂的职工,一名是漩口中学的14岁学生.

5月16日下午18:05,映秀镇水泥发电厂职工董凤强在被困100多小时后被成功救出,在解放军的野战医疗所里,34岁的董凤强苏醒后始终保持坚强的笑容,他告诉我们:“我知道会有人救我,我一直在坚持.”

在钢筋、水泥和碎砖下面,更多的人并没有像董凤强这样幸运,虽然,100多小时后仍然有人被奇迹般地救出.


遭遇余震

在映秀镇的那天晚上,我们和衣睡在部队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一夜经历了五次余震,其中两次震级达到5.0级.但由于太累太困,深夜被多次震醒、冻醒后,翻一下身依然能酣睡.劳累过度的部队战士,在余震的摇晃中发出了沉沉的鼾声.

从映秀镇回来的当夜,也就是18日凌晨1:30,我正在写稿,突然发生5.0级余震,我拿起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从四楼跑到楼下空地避震.随后又一次小震,还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没办法,只好打了一辆出租车开到成都西南方向的一块空地上,坐在车上呆了一夜.早晨7:00回到宾馆继续写稿,由于余震不断,心里高度紧张,震与不震很难分辨,只好自嘲自己反应迟钝,5.0级以下地震实在没有感觉.

5月19日下午2:00,我到共青团四川省委办公楼二楼的宣传部和组织部采访团员青年参加抗震救灾的情况.采访过程中发生5.0级余震,我拎起电脑包就要往楼下跑,发现四川团省委宣传部年轻的李部长和几位工作人员神态自若,很不好意思,只好放下包继续采访.

共青团四川省委的办公大楼在地震中也产生了裂缝,二楼的楼道地面隆起,但工作人员仍然坚持上班.设在二楼右侧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内一片忙碌,他们组织了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抗震救灾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实,在四川省的各级机关,大家都在余震中冒着危险坚持工作.记者在成都铁路局、都江堰市抗震救灾物资收发处、绵阳市的政府机关、安县的部队采访时,他们也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坚持工作.

5月19日晚8:00,我从成都乘车来到绵阳市街头帐篷采访灾区之夜,可很快接到通知,被要求撤离.原因是据四川省地震局预报,5月19日至20日震区可能发生6至7级余震.住在开元宾馆的房屋专家组都全部撤离了,记者也不敢撑在里面,当晚在圣水寺前的公交车上呆了一宿,并用无线笔记本电脑向报社发回了稿件.

从震区回来,很快又接受了新的采访任务,又开始了新的忙碌,但在震区的采访经历让人体会很深.在危险面前,同事间的友谊是如此的珍贵,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在灾难面前,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夺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最后胜利!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