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教育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70 浏览:116496

摘 要:民生新闻是近年电视业内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新兴的、特定的、具体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伴随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收视率下滑,新闻质量下降等情况.本文针对这些情况分析研究民生新闻对大众有何教育意义.

关 键 词 :民生新闻;收视率分析;教育意义

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电视台纷纷开办类似的电视栏目,如某台的《都市XXX》、某卫视《天天XXX》、某台《第一XX》、某台《民生XXX》、某台的《守望XX》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①但是自2008年8月开始,《天天XXX》的收视率连续下滑,到2012年4月,平均收视率下降到2.12%.

不仅如此,各地方电视台开办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也都出现了大幅度地下滑,可以说,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真正理解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首先应该回到民生新闻含义和其当初取得成功的原因上.

一、民生新闻的含义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曾经是各地方电视台面对电视台的竞争法宝,也是支撑各地方电视台“新闻立台”的有力工具,但是现在却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想真正理解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得到改革突破的思路.我们必须首先回到民生新闻的本质.

1.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真正做到要求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2.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在新闻采编上尽量符合本地观众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3.民生新闻在编辑策略上让新闻故事化,娱乐化,惊奇化,煽情化,少说教,多怎么写作.让“硬”新闻变“软”,充分调动普通老百姓的好奇心和情感.

总的来说,民生新闻与以往的新闻相比较,在体裁上贴近百姓,内容上怎么写作民生,编辑策略注重故事性.

二、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

1.社会背景

民生新闻的兴起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第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传播业真正开始出现了大众传播.改革开放前一个城市的电视台很少报纸很少,公众几乎不可能选择.大众传播的回归就为民生新闻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政治的推进.政治的推进才有了民生新闻的发展.舆论监督实际上就是政治通过媒体的表达形式.中国没有政治的兴起不会有民生新闻的兴起.


2.经济原因

民生新闻兴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视台的激烈竞争.随着,电视机构改革的深入,收视率的竞争,广告市场的争夺,让被界定为产业组织的电视机构盈利压力倍增,需要寻找突破点,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剧和新闻作为电视娱乐和信息功能的主要产品形式,是电视媒体在相互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3.受众的心理因素

民生新闻报道的都是本区域群众身边发生的事情.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受众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加关注.而且,民生新闻栏目中包括了大量的情感类故事和怎么写作信息,这样的内容构成在为受众提供生活实用信息的同时,还照顾到了受众心理需求.同时,情感需求也是民生新闻与受众之间产生联系的另一要素.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尊重、理解的心理需求.在情感上,他们渴望与他人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同情.获取人际交流的“亲切感”与社会的“尊重感”.

三、《天天XXX》新闻内容分析

《天天XXX》成为某地区收视率最高,最受市民欢迎的一个新闻栏目.但是如本文开头所述,从2010年8月开始,《天天XXX》收视率开始迅速下滑.在学界和观众中也开始出现更多的负面评价,某些著名专家甚至悲观地预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在《天天XXX》正常播出的30天里,批判揭露类平均占总播出条数的19.95%,娱乐煽情类平均占总播出条数的31.26%,奇闻异事类平均占总播出条数的25.62%,三者合计占总播出条数的77.83%.在2009年5月15日,《天天XXX》的首播版中,批判揭露类主要集中在房屋写卖纠纷,商品质量问题;娱乐煽情类主要是贫穷家庭的生老病死,以及感情纠纷;奇闻异事类主要是交通事故,特殊自然现象.

四、结论

1.市区题材和农村题材严重失衡

通过研究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民生新闻把虽然把自己关注的群体锁定在平民百姓上,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简短地把平民百姓等同于城市平民,严重忽视了过大农村居民对话语权的需求.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农民群体的数量庞大而且在媒体话语权上属于绝对的弱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电视新闻媒体需要在政策上对农民群体进行照顾,体现出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讲,能否占领广大的农村也是民生新闻栏目下一个阶段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新闻琐碎化和世俗化倾向

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过多地渲染了奇闻异事,感情纠纷等带有娱乐性质的新闻,忽略了实质上能为观众带来利益的素材,例如法律质询,政策解读等怎么写作类的新闻.

3.过多,舆论导向错误

舆论引导不等于舆论监督也不等于批评与.社会是个大容器,在这个大容器里不仅包含着真、善、美,而且也囊括了检测、恶、丑,媒体的报道应该是兼顾种种的,而不单单是报喜不报忧或者为了寻找噱头而一味地去挖阴暗面.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似乎一开始就定位为批评与,而忽视了媒体的舆论导向的责任.批评与负面的新闻的存在是必要的,可以实现社会民众对社会上的一些人、事、部门的监督,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媒体的舆论引导显得更加的重要.

4.媒体越权

电视民生新闻表现出来的太过浓厚的百姓代言人的意识背离了、超出了它应有的地位与职责,对公众社会意识的形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媒体的职责是反映问题,而不是代替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现实中一些民生新闻媒体和记者总是以一种同情的眼光来看百姓,以强势者的身份来为百姓“讨公道”、“讨说法”.久而久之,就给百姓造成了一种错觉,找媒体比找相关部门更能解决问题,甚至有些市民在给民生新闻节目打请求帮忙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就直截了当地说,媒体比我们老百姓说话更有力、更有用.这不应是新闻传播所追求的效果.而且,这样的“越权”在短期来看,虽然会给民生新闻栏目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如果一旦观众觉得电视新闻的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原来观众期望的落空就会给民生新闻栏目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