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作品的创优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2 浏览:6066

一篇好新闻,必须同时具备多种特质:正确的导向性、现实的针对性、相对的新颖性、主题的鲜明性、较强的思想性等等.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产生的前提要有好的素材,足够的“花粉”才能酿出甜美的“蜂蜜”.如何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还是那句老话: “脚板下出新闻”,只有深入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功夫在诗外”,只有用心才能促成新闻线索向新闻作品的蜕变.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出炉,具体说来,要注重和操作好以下方面:

一是主题思想深刻,要彰显时代特色

从自身的获奖经历说起,到目前所获得的省新闻奖、广播奖一等奖作品中,其中围绕党的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采写了《让小流域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年末农民还贷忙》、《土地流转――流出活力转出效益》等报道;围绕棚户区改造采写了《古城棚改新区迎来第一位新娘》;另外还有围绕北京奥运会、学雷锋活动等报道.分析上述获奖作品,它们的共通之处都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依托大的新闻背景,选取典型事例及人物,以小见大,彰显时代特色.因此说,印有抚顺名片、带有抚顺特色、具有较强主题的新闻报道,获奖的机会要大些.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问,北京奥动会就一届,棚户区改造已经完成,哪有那么多大背景、大主题.其实无论是大主题还是小事件,最重要的一点要体现新闻事件反映的主题思想.2011年采写的《沈抚新城农民积极入党》,报道从农民积极入党这一事实入手,集中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对理想信念、精神生活的追求,揭示了很深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深刻,在行文上不应使文章呈现得呆板.

二是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

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就好比玉雕工程师面对同样的璞玉,要设计成何种形象,雕塑从何处下手,玉雕大师可以将其雕凿成价值连城的国宝,一般玉雕师只能生产出一般工艺品.同一件事,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宣传;同一个基本观点,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发挥和发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应该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甚至正反各个不同角度去发掘.

笔者曾经写过的一篇报道《姜老汉认输》,当时是采访抚顺县拉古乡一个妇女致富典型,如果按常规写就是一篇普通的人物新闻,但在采访中得知当地一个老瓜农姜老汉,过去瞧不起妇女种瓜,按迷信说法,女人种瓜瓜不长.可是这位农家女依靠科技种出好瓜,后来姜老汉还主动上门取经.角度的不同,让报道更加生动,主题同样得以呈现.说实话,这位妇女我还真记不得她的名字,但姜老汉却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再举个例子,去年本台记者采写的《走近最可爱的人》,报道本意是写怎么写作于敬老院的同志,但作者曾写过这类题材的报道,这篇报道改变角度,将笔墨放在老战士们身上,从他们幸福并带有童真的生活中,感受到他们的可亲、可敬,同时也体会到来自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情与温暖.有了好的角度,就会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耐听耐读.


三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

作品不论何种体裁和篇幅长短,都有一个谋篇布局的问题.2011年笔者采写的新闻报道《一辆自行车 两代“雷锋人”》,该报道获当年度辽宁新闻奖一等奖.报道的开篇以简短的篇幅介绍乔安山、郭名义两位新老学雷锋典型再次相聚抚顺,两位老朋友共叙友情.中间是大量的事实介绍两人的相识、相知,特别是一辆自行车将两人友情拉得更近,结尾用郭名义的录音揭示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同样,获得当年度辽宁省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天使的使命》,作品的开头以火车声作为背景,将听众带入当时情景当中.中间部分通过访谈的形式将两位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事迹进行介绍,结尾对报道进行升华,“弘扬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因此说,好的新闻作品在布局上应力求达到凤头、虎身、豹尾,实现通篇灼灼闪亮.布局合理,才能增加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四是要充分合理运用音响

实践证明,再好的描绘也比不上现场的典型音响,因为它能带给听众震撼和联想,那种独特的感觉是其他媒体无法实现的,它能更有效地展现出声音的力量、真实的力量.音响的运用首先要真实而自然.应用音响,必须灵活自然,水到渠成,不能一味猎奇,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因此,音响的选择必须紧扣报道的主题,为表现主题怎么写作.比如,本台记者采写的《把快乐洒向山村的电影放映员》、《养老院里的中秋节》,作者采用大量符合人物特征的音响,朴实、自然的音响,增加了报道的感染力.第二就是要恰当.有的记者把音响资料当做“味精”,在报道中随便放一点,调节一下“口味”;有的为了烘托气氛甚至把音乐加进报道中充做现场“音响”等等,这些都势必影响音响在报道中作用的发挥.本台记者曾采写的《我当侦查员》这篇报道,对主人公的文字描述精彩,但在恰当的、最能体现人物特性的工作场景和场面上,却没有音响做以说明,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让典型的音响说话,让鲜活清晰的音响成为录音报道中的精华.只有精于取舍、巧于剪裁,才能真正实现录音报道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的最佳传播效果.文章写得漂亮,如果能有个精彩的标题将会使报道锦上添花. 五是要有一个响亮的标题

“题不惊人死不休”.笔者把一篇新闻报道标题与唐诗相比较,唐诗每一行或五字或七字,每个字都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还记得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吗?“绿”字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新闻报道的标题也是一样的,当你的新闻作品评委在没有听之前,翻看送报材料,一个新颖、独特、耐人寻味的标题,会让人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会给你打上好的印象分.

笔者曾经报道抚顺市一社区居民楼因高压电入户,相关单位相互推诿,致使居民一段时间用不上电的新闻事件.当时报道的标题是《星星点灯何时修(休)?》,笔者用了两个修:一个是修理的修,一个是休止的休.通过标题将媒体对这件事的立场及百姓的心声表达得非常充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比如,我写了一篇反映农民转包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稿件,标题是《土地流转――流出活力,转出效益》,将土地流转的核心内容进行具体的概括,直接而深刻.不可否认,电台在新闻报道标题的提炼上还是个短板,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提高.好的报道标题应符合以下几点: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要简洁凝练,尽量概括新闻要点、要突出重点和亮点、要贴近受众,增强新闻吸引力.

六是要有一种饱满的、要融入真情

肩负同样的报道任务,面对同样的报道素材,但由于投入采写的状态和情感不一样,笔下行文的成色就大不一样.2011年8月,党在新闻媒体中开展了“走转改”活动,活动的实践证明:只有真正接触采访对象,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而也只有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中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我们每位记者能把“走转改”常态化、长期化,这样一定会对我们新闻精品的推出提供强大的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