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编辑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26 浏览:68426

摘 要 :文章对电视新闻编辑艺术进行粗浅的探讨,分析了电视新闻标题制作和电视新闻的编辑要领,论述负面新闻报道对于电视媒体的影响.

关 键 词 :电视新闻 编辑艺术 标题制作 负面新闻

电视新闻编辑是再创作者,深加工者.怎样呈现一条新闻,怎样编排好一个时段、一个栏目的新闻,而且完整准确体现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一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还要使这个时段、这栏目的新闻内容丰富,是非常不容易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

一、电视新闻标题制作

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传达宣传思想、体现制作意图、传情达意.表现在制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标题的制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画面、声音、文字三者和谐互补,构成了电视全息式的传播框架.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标题比作一篇文章的眼睛.而这双眼睛在电视新闻作品中,对于观众的视觉有着分外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作用非常大,它可以引人入画,揭示内容,加深观众印象.

那么如何把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做得准确、鲜明、生动呢?首先要突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体现出受众对当今的物质和文化的追求,选择和需求.所以制作标题时,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对群众利益、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发展形势要影响.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如商业巨子,国家领导人等,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名人的效应,能吸引起观众的眼球,产生轰动.这类消息的标题制作是越具体越好,把观众最关心的通过标题反映出来.其次,电视新闻作品标题也要讲究语言凝练、精当.我们制作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就要有惜字如金,孜孜以求的精神,才能使电视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达到传递信息、激励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电视新闻的编辑要领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前期是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编辑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

中期是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编写了文字稿,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①镜头的剪辑;②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③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④画面的技术处理;⑤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⑥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后期是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电文化素质,还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①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②要有组织、协调能力.③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④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⑤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三、负面新闻报道对于电视媒体的影响

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

美国《财富》杂志的做法值得研究:“杂志发展前期可以通过一系列揭露问题的‘负面报道’吸引眼球,积聚资源,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应不断增加经验类问题的比重.这是因为前期‘负面’新闻比正面报道更容易引起公众注意,打造媒体自身品牌形象,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负面报道’的采编成本会增加,收益却在下降,打造媒体品牌的其他途径会增多.杂志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后,读者对其可借鉴、学习内容的期望值会上升,也就希望看到其他方面的文章.”那么,怎么平衡揭露性报道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怎样处理揭鼹性报道?笔者认为: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要注意防止揭露性报道的泛化,在报道的“量”上要适度.在处理揭露性报道时在“质”上更要把握好适当的“度”.一是要有政治敏锐性.二是要有大局观.揭露性报道最终应该是促进问题的解决,完善有关部门的工作,或者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在这里,探讨式批评报道不失为媒体在进行揭露性报道时采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能保证批评的质量和效果.好处有三:一是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了批评的遁度适量.二是探讨式批评报道摆正了媒体在批评报道中的位置.三是探讨式批评报道尊重了受众对问题的判断能力,把舆论评判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受众.让受众成为舆论监督的实质性主角,有效防止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所谓“有理”,就是在做揭露性报道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客观,公正、全面,是所有新闻报道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揭露”不等于主观批判,被揭露者也不见得一无是处.所以,一定要立足现实,有理有据.揭露性报道可以为媒体赢得眼球、树立声誉,却不能最终帮助媒体赢得主流地位.做揭露性报道应当立足于对社会发展起长效作用.避免琐细、零散化,所针对的应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时怎么发表展的‘问题单子’联系在一起”,“揭示这一时怎么发表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单子”,这才是试图成为主流传媒的媒体所应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