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编辑的要义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94 浏览:19103

摘 要 编辑是组织、审读、挑选和加工作品的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广播是借助声音传播信息的媒介,就某一具体栏目而言,广播新闻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的时候,主要依据单篇新闻的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形式来进行加工编排.编辑人员在对稿件的编排过程中既是该新闻产品的产生者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者,对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高质量地传播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对广播新闻质量的优劣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实践,认为广播编辑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媒体人的要求.

关 键 词编辑 广播新闻 媒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23-01

一、广播新闻编辑应具有较高“把关”意识

广播作为大众媒体之一,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广播新闻编辑把关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新闻节目能否体现大局、怎么写作大局.“把关” 一是把好政治关,二是把好语言关.这就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要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要熟悉从到地方的有关法规及宣传纪律,并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些政治理论的水平.把好语言关就是要把所编辑的稿子在语言上做到通俗易懂、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和贴近性,提高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表达形式,也很难达到新闻宣传应该获得的效果.

此外,新闻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可能碰到自己完全估计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正确的对这些问题作出判断, 没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把握问题的实质,并根据政策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对各种新事物、新问题迅速作出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判断,否则也当不好“把关”者.


二、广播新闻编辑应具备职业敏感性

在新闻编辑工作中,最富有挑战性并最有新闻意义的是获取新闻线索.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必须要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性.说到对新闻的敏感性,很多新闻学书籍对新闻敏感的定义大多为:新闻敏感是指新闻记者发现、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其实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笔者认为,记者如果缺乏新闻敏感,在纷繁的现实社会的“大海”里就不能捕捉到“活鱼”,就会失去采写的源泉,而编辑缺乏新闻敏感,往往会出现“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不同领域的新闻编辑对新闻敏感的认识也有不同,但不管从事哪方面的采写编辑工作,都要潜身其中,从不同层面认识该领域的特点、突破共性,从自身怎么写作的领域提炼新闻点,并培养出新闻敏感性.这也与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出来的职业理性和职业信念分不开,它是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社会责任、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三、广播新闻编辑应具有前期介入能力

新闻编辑如果只着眼于对记者来稿进行筛选、鉴别,还不能完全体现编辑工作的职能,广播新闻编辑还应具有前期介入的能力.新闻编辑的前期介入,也就是预先组织稿件,换句话说,就是新闻策划,当然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更不是制造新闻.新闻策划是指编辑提前与记者沟通,根据记者将采访的内容,把自己已有的思路与记者进行沟通,使记者和编辑得到最有效地合作,进而达到新闻宣传的最佳效果,这在大型活动中最能体现出来.比如:对政协、人大会议的采访,由编辑提前与记者沟通,提出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党和政府正在努力解决的,需要媒体广泛宣传的重点,在采访前就可以形成一些提纲.这样,记者根据编辑的要求,把会议采访集中在回答这些提纲所关心的问题上,这不仅增强了会议采访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对会议材料应用的主动性.这种编辑的提前介入与记者的沟通,把 “等米下锅”的被动编辑改为“精心烹调”的主动出击,从而为新闻的高质量播出奠定很好的基础.

事实上广播新闻工作流程时间紧、节奏快,很多时候从拿到新闻选题到采写成稿,记者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种情况下,编辑前期介入的重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新闻编辑没有前期介入的意识和习惯,等记者交稿后才去了解它的新闻点在哪里,新闻价值有多大,这对于经验丰富的编辑来说,似乎也未尝不可,但临时应战的做法,与通过前期介入进行充分准备后再来编的做法相比,总是不尽人意的.广播新闻编辑必须改变“就稿编稿”的老习惯,尽可能通过前期介入来加强新闻的组织和策划,做出自己的个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