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怎样摆脱低俗化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79 浏览:118478

【关 键 词 】民生新闻 低俗化

一、电视民生新闻低俗化的表现

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电视节目《南京零距离》的示范效应促成了全国各地民生新闻栏目的遍地开花,但盲目的克隆,以及媒体竞争加剧导致的对新闻资源的争夺,使得电视民生新闻低俗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内容用“新、奇、特、腥、星、性”来形容,还有人干脆把民生新闻称为“低端产品”.各地电视台开设的所谓民生新闻栏目,标榜贴近百姓,反映民生,栏目名称五花八门,但不少是将花边新闻、暴力犯罪、灾害事故、日常琐事和个人隐私等作为报道重点.名曰强调新闻的故事性、通俗性和吸引力,实际上是急功近利,追求低级庸俗和轰动效应.总体看来,电视民生新闻低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味迎合媚俗,毫无社会责任感.

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和不太健康的心理需求,将表现百姓生活的新闻变成对百姓个体隐私的爆料,将电视媒体变成都市逸闻趣事集散地,将百姓新闻变成了市井的电视围观.一些电视民生新闻甚至演变成为满足少数人“窥私”的工具,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一些电视法制节目为了迎合人们内心的某种躁动式的,或者撩拨一些观众的“性”遐想,就专门在这类题材上下功夫,追求不良画面的刺激,尽力使其在节目展现上若隐若现,例如、第三者插足、暗访不健康的场所等节目闪现荧屏.有的节目甚至就更为直观,故意在节目中对一些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某收视率很高的民生新闻栏目,曾经报道一条“丈夫性欲强烈,妻子不堪忍受”的新闻,其中对夫妻生活之间的隐私细节大肆渲染,吸引观众的眼球,结果引来骂声一片,有观众质问:如果是祖孙三代同时在看这条新闻,孩子问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该怎么办再比如,某台的新闻节目中曾经报道某精神病女患者在街上裸奔的新闻,画面中女精神病患者一丝不挂,未经过任何的技术处理就完全展示给广大观众,其用心不言而喻.

2.追求画面刺激,缺少人文关怀.

在一些灾难事件的新闻中,一些电视台将血淋淋的灾难现场、遇难者的尸体画面未经任何技术处理就惨不忍睹地给以特写.在医院,伤者及家属正焦急万分地等待抢救结果,记者却拿着话筒步步追问,毫无同情心可言.

3.只求形式,不求真实.

一些记者编辑为别出心裁,对新闻进行刻意“包装”,或改变画面节奏,或配上音乐,或加入音效,有的移花接木,将不同的新闻相互嫁接,甚至还有“情景再现”,来表演当时的情节,弄得观众分不清自己在看新闻还是电视剧.

4.过分关注生活琐事.

一些“民生新闻”只顾吸引观众的眼球,把家长里短,奇闻怪事等作为自己的噱头.今天是楼上往下扔垃圾,明天是隔壁半夜唱卡拉OK,后天是某户居民家里水管漏水等这些内容起初还让观众感到亲切,但看多了,观众便会觉得电视台未免有点像个长舌妇. 《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曾说过,在南京,一个老太太不小心摔倒,跌掉了一颗牙,等她抬起头来会发现有5台摄像机对着她.这话虽然夸张了一些,却深刻地揭示出现今民生新闻的不良价值取向.

5.采访不全面,报道缺乏客观性.

一些涉及矛盾纠纷的新闻报道,有些电视台经常是在只采访到单方当事人的情况下,以投诉者所陈述的情况为事实加以报道,对许多说法不经核实,就推出报道.有些新闻记者向栏目负责人瞒报一些投诉纠纷类事件的新闻事实,利用记者特殊职权,私自索取好处费,报道明显倾向某位新闻当事人.

6.蓄意夸大,故意炒作.

由于新闻源有限,为了抢第一时间播出,或是比谁报道得详细,有些电视台记者编辑蓄意夸大事实,甚至捏造故事情节吸引观众注意,几十秒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强行灌水说上两三分钟.

7.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的角色越位或角色定位错乱.

现在一些电视媒体常以法官自居,乱评一气,造成角色错位.例如某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曾经出现这样的报道:某市民与邻居打架了,主持人在节目中呼吁“有关部门妥善处理”,某消费者利益受损,主持人“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处理”等这类民生新闻节目成为百姓投诉、申冤之所,出现角色越位与异化.

8、新闻主持人不注意自身形象.

主持人或过分追求时尚,着装过于前卫怪异,或播报语气拿腔拿调,有损主持人形象.

以上种种低俗化的表现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观众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误导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严重损害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形象,导致新闻暴力产生,使新闻失去本义,不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媒体文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电视民生新闻怎样摆脱低俗化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低俗化带来的严重危害,不断改进报道内容和形式,着力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权威性和公信力,才能使电视民生新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那么,电视民生新闻怎样才能既受大众欢迎,又能够摆脱“低俗”呢

1.必须充分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

民生新闻以市民姿态进入百姓的生存空间,记录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在新闻报道中勾勒百姓生活景图.民生新闻要求记者必须要有平民化的视角,摄像机应该面对的是社会的真实状况,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将新闻做成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将新闻监督权与话语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

于丹认为:民生是一种立场,是一种加工方式,不仅仅是题材.民生新闻是电视剧效应+话语权的发布+真人秀的形式.

深圳都市频道副总编梅宏曾经说过:民生新闻就是具有了时效性的“说书人”,原生态的市民语言在节目中完全展示,使得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贴近感,整个节目也更加富有了亲和力.

南京零距离制片人张建赓说:民生新闻不是一种具体的新闻体裁,也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型.也就是说,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一种新的新闻样式――民生新闻这一观念,不会满足于停留在社会新闻报道的领域,相反,它要向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拓展.

2.强化媒体责任意识.

电视民生新闻强行侵入百姓隐私,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媒体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望者.”普利策这样评价媒体的职责.中国传媒大学刘笑营博士曾表示,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单纯着眼于经济效益和所谓的“吸引眼球”,作风浮躁,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力和社会良知.“生活也许需要一些八卦新闻的调剂,但生活更需要责任与操守的持定.”这是一位网友说的心里话,我想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更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秉持职业操守,坚决抵制低俗化.

3.区别通俗与媚俗.

民生新闻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加通俗易懂,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通俗不同于媚俗.“媚俗是极端的形式主义.外表的夸张、画面的绚丽、趣味的低俗、表演的滑稽、内容的无聊,是它的显著特征.”而通俗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和审美体验,反映日常生活、表达普通人的情感是通俗艺术的主要追求,它摒弃了形式上单纯的浅显易懂、直白浅陋.所以,媚俗和通俗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极端.民生新闻应该尽量实现通俗化,远离迎合媚俗.实际上,一些媒体取悦和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行为已经引起不少人的厌倦,叫停《第一次心动》获得一片叫好就是明证.


4.突出舆论导向与人文关怀.

在西方,新闻媒体常常被称为社会的“第四权力”,媒体存在的作用就是对权势挑战,一边告知,一边抨击.李普曼说过,“离开批评和真实可靠的消息,政府就不能统治国家,因为没有充分方法使政府能了解到公民的思想、行为和期望”,媒体就是通过反映舆论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监督.但是媒体在舆论监督时要突出舆论导向和人文关怀主旨.

5.找准媒体定位.

新闻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平台,而绝不是也不能成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作用应仅限于表达民意层面.我国媒体为国家所有,节目必须慎重权衡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能将两者相结合并体现出一致性来的节目才会获得利益.其次,要善于寻求市场的空隙.事实上,大众传媒可以为各方信息表达与利益协调提供公共空间,实现权力机构与公众、权力机构内部以及公众各群体之间的沟通,以促进了解、产生好感、开展合作.三是要理顺新闻和行业新闻的关系,处理好品牌经营与商业炒作的矛盾.此外,还要注重实现电视新闻宣传的“邻里效应”,更确切地说是“社区黑板报效应”.通过节目当中细致的资讯传播,来实现社会怎么写作功能,使媒体真正成为群众切身利益的表达者、党和政府意志的有效传达者.

6.强化行业自律.

媒体低俗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媒体法律仍是空白.遇到涉及新闻报道的案件也只是靠一些司法解释或说明加以裁定,这就让一些人无所顾忌.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媒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媒体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不合格的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记者和编辑要清除出新闻队伍.

7.规范生产标准,严格把关.

对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线索核实、前期采访、后期编辑、播出)严格把关,从内容到形式彻底摒弃低俗的东西.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结构,应力求在前瞻性、贴近性、怎么写作性上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资讯解读和更多、更广、更深的资讯视野和冷暖情怀.这样的新闻才是平民百姓真正需要和关心的,才能真正满足市民对信息的需求和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