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短新闻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95 浏览:79741

【摘 要 】短新闻写作要增强可读性,增大语言容量,精心剪裁,调整布局.要克服短而空、短而轻、短而淡、短而干瘪、短而琐碎、短而陈旧等毛病.

【关 键 词 】选准主题;精当组织素材;发现特色细节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346(2008)11-0124-02

“简而不明、简而浅陋”是作者写稿时一味追求篇幅简短,而主要事实又表达不清.常见的毛病是:短而空,短而轻,短而淡,短而干瘪,短而琐碎,短而陈旧.试举一例:

(标题略)

8月23日信阳市淮滨县城关镇张刚营在豫南明星商场门口用3张,以每把5元钱进行,被保安员发现抓获后送交机关处理.

这条消息就这么简单.看到这条消息,人们不禁要问:张刚营是干什么的?他怎样用牌骗人?骗了多少钱?被骗者怎样?是老人还是妇女?机关是指哪个具体单位?对他如何处置?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写.

再看一例:

李东巧拾金不昧

9月13日,一位叫马生福的香港商人到马道街购货时,不慎将身上携带的5000元丢失.一位叫李东巧的罗山县女青年拾到后,原封不动地将通过马道街执勤保安员还到了失主手中.

这条消息比前一条的内容稍微“充实”一些,但还显得“轻”、“淡”.主人公李东巧是何许人也?她在什么地方拾到的,拾到后她怎样想?保安员是怎样找到失主的?失主的反应如何?等等,都只字未提.

这种简而不明的消息,很容易使人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短新闻要短,但应该短而不缺,不能为了短而缺胳膊少腿,要给人以真实感、厚重感.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新华社浙江分社主任记者吴克强说,写作切口要小,却需开掘深,内涵大.犹加打井,采掘面要宽,选“矿”却要严.所取典型事例、生动语言才能以一当十.运用多种技巧包括借鉴文学手法,使你的稿件言短意远,以小见大.

新华社陕西分社主任记者华年轮认为,好的短新闻有三要素:一、要选准最有意义的主题、角度,以便精当地组织素材;二、越是短新闻,越要深入事物内部去发现其最富有特色的素材、细节,这样才能用不多的笔墨,勾勒出它的特点,让读者去品其中的“味儿”;三、在文字凝练上下功夫.好比微雕,虽然是小型的,甚至是微型的,却很有看头.

新闻的长短,应根据内容来定.内容好而分量足的新闻,写千儿八百字感觉短;内容一般而价值平平的消息,即使二百来字,也嫌长.关键的问题是,要做到短而传真,短而传情,短而传神,短而达理,短而钩玄提要,短而深远.新闻写作的难点也在这里.

一般来说,内容单一的各类信息适合写简讯.因为这类消息没有什么情节,也不需要交待过程.如“信阳市人民政府决定,从今年9月1日起,在全市发行公斤制信阳市地方汽油票,票面分10公斤、5公斤、2公斤、l公斤和500克、200克、50克7种等”.人们一看便知.而内容较多或需要交待情节的则不宜写简讯.如“张刚营”和“李东巧拾金不昧”两条消息,属社会新闻,如不交待事情的经过和背景等,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

如何写好短新闻?在新闻实践中我的体会是抓三点,即个性、实在、细节.

个性.短而好的新闻,一般都有自身固有的特色.强调个性,就是把新闻写作从程式化、规范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写出独具特色的短新闻.在抓“短”的同时,着意抓“新”.报道事件、会议,要着重新内容、新精神、新风貌,哪点新就报道哪一点,避免重复老套.另外还要以小见大.一稿一事,写一个事件,说明一个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抓住一个重点.

实在.长文多半是米不够,用水来凑.实在,不仅是报道的事实要千真万确,而且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我的启蒙老师人民日报市场报副总编任怀民先生在着力强调短一点的同时,还着力强调实一点,“土”一点.这些年来我一直遵循任老师教导,做人做事和写文章一样实实在在.在这里,任怀民老师所说的实,就是要求我们这些新闻晚辈在写作时要言之有物,见物见人.所谓“土”,就是要求联系本地实际,有乡土味儿.写的是“身边事”,说的是“乡土话”,道的是“家乡情”.这样,就有人情味、亲和感.这是基于他多年的积累和实践.

细节.短而不空,就要注意抓细节.只有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和环境进行刻画和描绘,才能使新闻短而生动,短而可信.在跟任怀民老师学习的日子里,他经常跟我们讲:“最有力的新闻写作风格应采用具体的细节”,“报道没有具体细节,就会显得含糊、笼统”.“细节使报道生动、真切,使读者能‘看到’记者所写的,能嗅到,听到.”这是任怀民老师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证明,他所说的细节描写能更好地增加作品的人情味和趣味性,让我受益终生.

解放军报原总编辑杨子才撰文说,现场短新闻的写作,应力求做到有事、有境、有人、有声、有回环.有事,是抓住典型事例去写,而不徒托空言,搞词藻堆砌;有境,是要描摹必不可少的景物,有现场立体感,烘托主题;有人,是要在事物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个性,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如晤故交;有声,是要善于捕捉能够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内涵深沉而又生活化的语言,一语既出,如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以一当十;有回环,是指文虽短而不平,一波三折,回环往复,读后尚有余味.做不到使人如经其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峰回路转,算不得上乘之作.

如经其事.现场短新闻必须有事,主要任务是叙事,而且其事必须典型.有了典型事例,还要抓住事物矛盾发展进程的关节,略微展开叙述,把读者带进矛盾冲突之中,把人抓住.司马迁是这方面的能工巨匠,叙事很能抓人.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叙述起义军灭秦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一段,虽然只有二百零几个字,却写得气势非凡,波澜壮阔,把楚军的英勇、项羽的声威展现无遗.叙述井然有序,从战前的渡河沉船,视死如归,到战中的先后拼杀声惊天动地,再到战后召见诸侯将领,威压群雄,“莫敢仰视”,都交待得清楚了然.不但有正面叙述,还从侧面烘托映衬,使叙事丰富.侧写的笔墨占了全段的一半,但它是极光彩之处.有了这些“忙里偷闲”的侧笔,就收到了使读者“如经其事"的效果.


如临其境.现场短新闻一定要有现场感.现场感有赖于现场描写.但千字文的篇幅,不允许这种描写像小说中那样细如绣花,而应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那样既具体而又笔墨熔炼的描绘.这种意境,重在情而不在景,因为它追求的是主题气氛的烘托,所以必须紧紧围绕和怎么写作于事件及人物的叙述.这里容不得对周围景物作枯槁僵化的交代,要求的是像“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样情景交融、寄情于景、以景见情的文字.清代洪升著《长生殿》写马嵬坡,并不重景,而是重情.以马嵬坡的景物寄托一代红颜杨贵妃的哀怨之情.他所用的笔墨是:

“破不刺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半棵树是薄命碑碣,一怀土是断肠墓穴.再无人过荒凉野,莽天涯谁吊梨花谢!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

这段文字,可称为情景交融的典型.但有人也许会说,这不是写实而是创作.那么,我这里还有一例,来看看现场描写怎样才能做到有景有情,使人深受感染.这个例子出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段,说的是项羽的谋士范增要利用宴会之机杀掉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邦,密令项庄到宴会上舞剑助兴,趁机下手.就在刘邦命若累卵、万分危急之际,刘邦的猛将樊哙闯入宴会保驾: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问清身份后,项羽命人赐酒,赐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等”(然后是一番说词,劝项羽不要诛杀有功者,做“亡秦之续”.话讲得掷地有声,给刘邦解了危).

这样的现场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现场短新闻要写事、写景,更要见人.写事、写景,说到底都是为了写人.见物不见人,没人爱看.但所谓见人,并非要像有些章回小说那样,把出场人物从头到脚、眼耳口鼻等一切外在的东西,都写得细而又细,而对内在的东西――人物的心里状态,性格特征,却不去着力捕捉.成功的人物写作,所着力的恰恰是后者.试举两例:

“和州人士杜默,累举不成名,性英傥不羁.因过乌江,入谒项王庙.时正被酒沾醉,才拄香拜讫,经升偶座(神坐),据神颈(抱住霸王塑像的脖子),拊其首而恸(哭),大声语曰:‘大王有相亏者,英雄如大王而不能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进取不得官!’语毕又大恸,泪如迸泉.”(摘自《芙蓉镜寓言》)

“宋明帝赐王景文死,敕(命令)至之夜,景文在江州,方与客棋(下棋).看敕讫,置在 局(棋盘)下,神色恬然.争劫竟(杀完一盘),敛子纳奁毕(装好棋子),徐言奉敕见赐以死,方以敕示客(把命令给客人看).因举赐鸩(毒酒),谓客曰:‘此酒不可相劝(不能让你也喝)’,遂仰饮而绝(死).”

这两则写的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前一则表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场景、情节、语言都很典型,作者只是白描,不作一句分析,而人物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示.后一则写王景文一生的最后一个场景,也全是白描,却把这个人泰山崩于前面而不改色、大难临头而方寸不乱的性格和气度,写得跃然纸上.这样的描写,使我们就像看到了这两个古人,过目难忘.

如闻其声.现场短新闻要有现场立体感,不仅要见物,而且要闻声,要有助于写出人物的思想、情操、品格的语言之声.为此,不借助于人物对话,将难以办到.但短新闻中,容不得你笔下的人物长篇大论,絮絮叨叨,说个没完没了.要沙里淘金,捕捉特定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所说的反映其典型性格、职业特征的特定身份的语言,在关键时刻道出揭示其内心世界的关键性语句.这种语言要有个性,使人听了觉得非他莫属.

峰回路转.“文似看山不喜平”.但短新闻因为篇幅小,很容易写得平直而无波折,使人一览无余,看头知尾,索然寡味.因此,现场短新闻要增强可读性,除了要锤炼文字,增大语言容量,并使笔下感情充沛,神采飞扬之外,还应精心剪裁,周密布局,力求做到一波三折,多些变化.“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文之妙在别开生面.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有信心,经过刻苦努力,仍然可以臻于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