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新闻的现状与前景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26 浏览:19354

【摘 要 】随着公民新闻在我国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梳理公民新闻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很有必要.本文概述了公民新闻的起源、含义及存在意义,追溯了我国公民新闻思想的萌芽与公民记者的诞生及公民新闻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并展望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潜力.

【关 键 词 】公民新闻 新闻线人 公民记者 网络新闻

一、公民新闻概述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是一个舶来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近几年才在我国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目前公民新闻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暂且可以把它理解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即公民(非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自己获知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特殊的、重大的、趣味性强的信息.维基百科认为“公民新闻”侧重于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此处的“公民”特指非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公民新闻涵盖了博客、维客、微博、BBS、播客以及公民网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

公民新闻的出现,使信息的发布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显,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如今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发布信息,以往的信息发布者因浏览网络信息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此时,传者和受者可以互相转换,处于平等的地位,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不但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诞生,而且改变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有了身处事发第一现场的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客观与真实.

公民新闻的发布者身处事发第一现场,有机会接触到真实、客观的第一手新闻素材,成为新闻事件现场的见证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是最有发言权的“记者”.不管是从地域性、还是从行业性来说,公民新闻的兴起都极大地扩展了“记者”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据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公民新闻网“Chinfest” (.省略)董事长兼CEO郭涛指出,时至今日,传统新闻机构日益受到公民新闻(即社会大众参与制作新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等利用数码相机、DV机、智能手机参与新闻采编与制作,传媒与受众的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民新闻为主流媒体增添了不经加工的真实声音.

二、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1988年美国的“公民新闻运动”和2000年韩国ohmynews公民网站的建立,我国的公民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如果把公民新闻中的“公民”看作是 “非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那么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在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和新闻活动家那里,朴素的公民新闻思想已经萌发,比如陆定一提出“非专业记者”的概念、胡乔木倡导“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指导方针.后来报社、电台的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也具有公民新闻的雏形.

正式提出公民新闻是从新闻线人现象的兴起开始的.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精英人士,因为他们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平才能写出新闻稿件,而开启普遍公民参与新闻报道之门的则是新闻线人(又称新闻报料人).做新闻线人或报料人只需要有一点点新闻敏感和较强的传播意识就可以了.上世纪90年代末,沿海发达地区的媒体比如《羊城晚报》等开始面向全社会征集新闻线索、设置“报料”,并付给报料人一定的报酬.随后,都市报、晚报和电视台纷纷开通报料和有偿征集新闻线索,扩展新闻线索的来源,拓宽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新闻线人在当下已经形成一种新兴职业,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新闻记者不在新闻现场的遗憾,能够更迅速更全面更客观更真实地报道和传播新闻事件.

随着“以受众为中心”、“与受众互动”、“鼓励受众参与”等传播理念在公民中进一步渗透,智能手机、相机、DV等数码信息产品在社会上进一步的普及,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逐步加强,有些新闻线人开始自己采写、编辑与制作新闻报道,他们也就从新闻报料人转变成为了公民记者.这一群新的传播者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迅速被一些敏锐的媒体捕捉并挖掘,宁波电视台和杭州电视台已经着手培育自己的公民记者.河南电视台的《DV观察》、《DV一线》等栏目更是使公民们在新闻事件报道和传播中的主动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公民新闻在我国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兴起、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公民新闻在网络媒体上主要以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和网络论坛等形式呈现.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博客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但从整体来看博客多为网民心灵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并没有体现出多少新闻事件报道和传播的功能.以“强国论坛”、“新华论坛”、“东方论坛”和“天涯论坛”等为代表的BBS尽管访问量大、跟帖数量多,成为反映民意、下情上达的窗口,但其新闻报道的作用并未得到彰显.尽管中国公民新闻网于2006年6月11日正式成立,但因缺乏业务水平较高的公民记者、缺少吸引人眼球的稿件,加上宣传力度小,因此影响力非常有限.

目前电视和互联网中的DV板块是公民新闻发出声音的主要窗口之一,而且我国的公民新闻在新闻事件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方面发挥的作用远比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评论方面强.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些公民不仅自己采写新闻直接发布,还附上自拍的现场图片与视频.其中“范跑跑”、“帐篷门”以及“四川卫生厅某官员殴打志愿者”等新闻都是网民追踪并延伸报道的结果,使得公民新闻的内容向“深”和“专”两个方向发展.我国的公民新闻内容多集中在重大突发事件(比如有关王家岭矿难、玉树大地震中的新闻信息)和社会新闻,其中披露隐私,文化居多,比如事件,“凤姐”征婚等.公民新闻发展的不成熟还引发了媒介审判和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事件、后母殴打继女等事件.对于其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怎样规范与管理互联网和进行有效的内容调控,做到既能维护网络道德文明,又能保证公民自由而充分地参与网络新闻的采编与制作.

三、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前景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名誉教授John C. Merrill认为,“任何使我们的新闻业更负责、更、更以民为本、更关心公众利益的东西都应该受到欢迎.公共新闻提供了这样的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条例》规定政府信息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准确与及时.在社会重大危机公关事件中,政府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布公民关心热切想知道的各类问题,保障危机的顺利渡过和妥善解决.这预示着我国公民新闻发展的良机契机已经来临.由最新资料显示,1999年版的腾讯目前的注册帐户数已达10.57亿、活跃帐户达4.48亿的数据来看,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网民,这暗示着公民新闻运动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公民新闻运动不仅鼓励公民采编与制作新闻报道、传播新闻信息,而且还鼓励公民创建自己的媒介.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公民新闻运动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和经济技术保障,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势不可挡.新媒体由于自由、开放、“亲民”的特征使网络、手机的力量渗透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公民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改变着社会公共生活.“手机报”、“电子报”、“报网联动”、“台网互动”等媒体融合和联合的现象欣欣向荣,标志着社会舆论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与韩国Ohmynews网站的70%的内容由公民记者提供和公民在维基新闻中既是记者又是编辑相比,我国的公民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大众传媒采用公民提供的新闻线索或者偶尔采用公民提供的新闻报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激起们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公民新闻网、博客、播客的兴起以娱乐休闲、抒发情感、信息交流与共享为主要目的,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目前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媒体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新闻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机会.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毫无节制的放任自流,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仍需要对公民报道新闻进行合理引导与规范管理,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做到最大程度的开放.建立公民参与新闻事件报道的有效机制,发展我国的公民新闻运动,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和提高公民素质,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