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文精神:缺失与弥补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97 浏览:155839

近些年来,指责新闻报道冷漠和不负责任的声音越来越多,新闻界的声誉有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除了有违新闻职业操守的问题之外,就在于缺乏人文关怀等肤浅的报道内容与方式不被看好.对此,我们绝不可熟视无睹.

新时期,已把“注重人文关怀”列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党的喉舌媒体贯彻这一精神责无旁贷.追求人文关怀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也是公众对作为精神食粮的新闻报道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新闻宣传工作的视野看,人文关怀就是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对照这一标准,检讨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而这种不足则是由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自身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导致的.因而有必要查其缺失之因,寻求弥补之法,这对于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尤有必要.

一、新闻人文精神缺乏的原因

当前新闻报道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诱因,导致新闻人文精神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媒体业竞争的加剧,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媒体为了生存与发展,过分重视“眼球经济”,而忽视人文关怀的舆论导向,于是往往以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猎奇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轰动效应等作为事实选择的标准,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过分迎合人的自然性,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在一些媒体,尤其一些都市类报纸和新闻网站上,经常可见一些涉及暴力、、凶杀等内容的报道直接充斥标题,横贯版面;人的隐私、痛苦、悲伤、惨状表现,冲击视野.之所以如此设计标题、拟定文章内容和划定版面,无非就是利用视觉冲击力,极尽夸张之能事来耸人听闻而吸引读者,以达到扩大发行与广告市场占有率之目的.这种沉迷于感官刺激的新闻报道,自然就会把人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人文关怀弃置不顾,更谈不上去满足社会大众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了.


2.新闻传播者本身缺乏新闻人文理念,直接导致写出来的新闻报道缺失人文精神.记者、编辑在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有无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有无对社会和大众负责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新闻产品包含的人文精神的含量.例如悲剧性的新闻,由于其本身具有的重大新闻价值,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于是只要一发生重大悲剧,一些媒体便以为来了“猛料”,不顾一切的“爆炒”,又是通栏标题又是链接,还有各种惨不忍睹的图片、组图,以及受害人亲戚朋友的心情、看法等,不惜一切的展示悲剧的全过程,丝毫不顾虑受害人的感受.这样的新闻报道追求,肯定会导致新闻人文关怀的缺失.

此外,有些新闻传播者或缺乏人文的观念和意识,或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比较模糊,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将这种人文关怀渗透到报道中去,自然也就不能写出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来.

3.对新闻事实客观性的偏颇认识,导致新闻人文精神的缺失.新闻报道强调客观真实,一般情况下应当尽量减少记者的个人偏见,防止对受众产生误导性的解读.然而这种客观性也不是绝对的,在理论上把新闻与人的内在而深刻的联系一刀切断,机械地理解新闻的客观性,追求某种僵化意义上的纯客观,无疑也会淡化新闻的人文色彩.例如有些记者为了所谓的客观与真实,则将人文关怀抛在了一边,而变的十分冷漠,致使报道缺乏人性的感染力.另外,有些媒体往往以某种标准化、模式化、程序化的方式来要求记者,使记者变成了简单的“技术工人”,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也是导致新闻缺失人文精神的原因之一.

二、构建新闻人文精神的对策

要在新闻中体现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从思想观念上纠正对新闻客观性的偏差认识.为了追求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都有意避开情感这个概念,认为在写作中带有情感是与新闻的本质即报道的客观性相矛盾的,于是他们尽力压制自己的这种情感,这实际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其实,情感是新闻作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新闻报道的写作是记者依照某种眼光对事实进行认识后,再进行重构的结果.在重构的过程中,由于记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他们不可避免的会沾染上自己的主观情感.“感动中国”的典型报道、“湖北群星现象”等许多震撼人心的优秀报道就正是记者用挚烈的感情灌注的结果.

可见在新闻报道含有感情,并不一定就是对新闻的客观性的违背.所要强调的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记者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要注意方式方法,高明者是含而不露.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不应当仅满足于报道显而易见的事实,还应直面剖析社会问题,使报道富于人性,激起读者的同感,这才是好作品.

2.媒体要清晰自我定位,明确自身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要担负的责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修正、促进、监督、完善的独特作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也包括人文关怀责任.媒体的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应当成为一种主观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为此,媒体必须以担当社会责任为己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绝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急功近利,忽视社会责任,导致偏颇的新闻报道,并丧失人文精神.而应当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为受众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通过灌注人文精神,制作人情味浓的好新闻,来长久地吸引受众的目光,并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与竞争力.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新闻宣传的时代任务.

3.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包括新闻道德、良知和正义、理想和操守等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要使新闻具有人文精神,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记者、编辑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求真.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记者、编辑必须按照客观事实进行新闻的文本构造,不能搞虚检测新闻,也不能合理想象,更不能搞“有偿新闻”,这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建构新闻人文精神的首备要求.

要讲良心和品位.记者、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必须以党性、民心为公心,在大道为公的前提下,还应当有一种高品位的新闻价值观.即始终坚持向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要多角度地切入新闻事件,以期贴近不同层次受众对新闻的期望心理;应当尽可能多地刊播一些充满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较高文化知识品位的作品,引导大众崇尚具高品位的精神追求.新闻报道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不单纯追求新闻效果的感官刺激,不片面追求新闻的市场效应.记者、编辑要始终保持真诚的报道态度,不使用嘲讽性的叙述方式、不使用歧视性语言,要尊重受众与报道对象的情感,要真正想为读者所想,急为读者所急,对待弱势群体,尤其应当如此.

4.在新闻内容与表达方式上,要注重体现人文价值观.新闻是一门选择的艺术.要在题材选择上体现人文关怀, 就应真正践行“三贴近”的原则, 关注社会普通民众的物质和精神诉求,选取精神高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事实加以报道.对于行文而言,在主题提炼和语言的表述上,更要注意人文精神的灌注.例如《南方周末》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新闻报道指导思想,就显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其饱满的人文精神让人倍感亲近,所产生的新闻通感,自然会引起读者共鸣.那种利用耸人听闻来吸引注意力的庸俗报道,仅仅只看到了人肤浅的追奇、猎艳的自然本性,而忽视了人的更高层次的悲天悯人的天性和追求社会和谐幸福的审美需求.另外,由于当代受众的文化层次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高品位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大势所趋,顺之者昌.

5.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受众、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报道,也是使新闻报道充溢人文精神所不可或缺的.例如,不可对受害人的家属强行进行采访,对他们采访要请求他们的许可.在对他们的采访和报道中要用“移情”的方式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受害人的家属,记者这样采访我或进行报道,我会有什么感受?”、“对于什么样的问题,我会怎么样的回答?”、“这样问或写,会不会觉得受到伤害,会不会感到更加痛苦?”等等.总之要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贯穿报道的全过程,要以严谨的态度在采写、编辑的工作中,体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就拉近了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弘扬新闻人文精神要从报道的人文关怀做起!

(荆门日报社)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