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51 浏览:82453

所谓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它在交代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提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及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则应该是“求是”.与传统的动态新闻相比,深度报道在内容上不再流于简单、肤浅,对事物的反映也更加全面深入.搞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搞好深度报道,抓好选题是关键

深度报道的选题,应该源于动态消息,也就是说,不应失去新闻性.除了与大政方针有关的内容外,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困惑,诸如城市交通、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下岗再就业、产品质量等与百姓生活悉悉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引人关注.在选题时不妨遵循以下几个标准:

首先,抓住“热”,就是把选题的目光投向社会热点,真正起到传递百姓心声之功效.如哈尔滨电视台《都市发现》栏目曾播出过名为《追踪检测冒五常大米》的节目,对什么是:“检测冒五常大米”,这些大米从哪儿来,在哪儿卖,吃了以后会造成哪些危害等问题进行了连续追踪,抓住了百姓关注的现实问题.

其次,抓住“新”,就是选题要有新意,既要敢选前瞻性的问题,又要敢作别人作过的文章.江苏电视台某栏目曾就商品房与经济适用住房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个话题虽不算新,但在新的经济适用住房法规还没有正式推出之前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起到一定的前瞻性效果.

再次,抓住“难”,就是在社会公认的难点问题上做文章.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曾是我国经济改革公认的难点,许多媒体都涉及过这个题材,但最终都没有结果.电视台就曾有几个记者知难而上,带着问题走进了邯郸钢铁公司,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细心的分析,终于在这个难题上作出了后来被推广为“邯钢经验”的文章,从而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最后,抓住“疑”,就是要选择社会疑点作为报道和评论的对象.在这方面,观众和学者一致认为央视的《新闻调查》做得非常出色,许多期节目都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导向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确实发挥了电视媒体为观众释疑解惑的作用.

二、在找准选题之后,采访过程中的提问至关重要,它往往关系到是否能拿到需要拿到的第一手材料

电视荧屏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放大镜,它像一个舞台,可以充分展示一个合格记者的能力和魅力,也可以一览无余地暴露你的缺陷和不足.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很多记者在提问过程中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多出镜记者并不漂亮,也不潇洒,但提问过程中的尖锐老辣、绵里藏针、步步紧逼却着实让人佩服.主持人王志曾经说过,在吃透选题之后,要用不同的体态语言和不同的语言方式,针对不同人的个性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时刻跟被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层面上,这样才会更好地去交流,达到更好的状态.当你忘记你是在采访的时候,这个采访往往是最成功的.因为你没有做作,你是真诚的,你和观众一样想明白其中的奥秘,想了解其中的问题,那种状态下的作品一定是观众非常感兴趣的,你提的问题也一定是丝丝入扣、自然天成的.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还不应该忘了充分运用电视手段,新奇的手段会给节目增色不少

单一地采用直露的、简单化的、说教式的方式,把电视观众放在受教育的地位,显然过于古板,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正常报道的同时,适当地加上主持人或记者出镜,适时地在镜头前阐述观点、分析情理,会让整个片子生动不少.如果让记者或主持人贯穿新闻事件的始终,不用另外的配音和解说,将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进行有机的结合,则会形成更加强烈鲜明的现场感.当然,这样做起来难度也更大.


在拍摄阶段,拍摄的手法可以灵活多样,抢拍、偷拍、隐拍、追拍、跟拍都可以适时运用.如果是现场报道,还应该多使用长镜头,因为长镜头能够再现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空间纵深.这一点与动态短消息不同,动态消息多采用分切镜头,三秒钟一个镜头,如果在深度报道中也这样的组接镜头,尽管独立的镜头是真实的,但形成一条新闻后,真实性就会受到冲击,为了追求真实性,记者跟随当事者行进时的画面,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即使图像摇摇晃晃,也完全可以使用,因为这样更有真实感,它能够让观众仿佛跟随摄像机镜头来到事发现场一样,大大提高新闻的真实可信性.□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