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31 浏览:7030

摘 要:灾难新闻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近些年,我国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越发强烈.本文以云南鲁甸地震为个案,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灾难新闻中人文关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人文关怀的定义、新闻体现、职业使命,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关 键 词 :灾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情感

作者简介:贾,女,1985年7月8日出生,民族:汉,籍贯:吉林长春,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初级,现工作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

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一般来说,灾难新闻可以理解为“天灾”和“人祸”.因此,灾难新闻的处理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媒体报道水平的直接检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灾难新闻有突发性、震撼性、多样化几个特点.比如: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撞入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及五角大厦,911事件瞬间造成近3000人死亡;2003年4月,SARS(非典型肺炎)在全球迅速蔓延,尤其在东亚、东南亚和加拿大的多伦多最为严重.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起印度洋沿岸巨大海啸,对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巨大破坏,有超过20万人在此次海啸事件中丧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这些都属于灾难新闻.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就是人最基本的同情心,是起码的人性.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在新闻传媒中,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新闻传播的中心价值取向.

二、“云南鲁甸地震”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

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标准.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环境之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媒体的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在“云南鲁甸地震”报道中,国内媒体表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

1.源于“善良”的真实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以来,云南省的媒体记者们快速反应、奋勇向前,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第一时间向关心灾区的人们介绍地震灾情、讲述救灾进展、记录灾难面前的人性与大爱.云南卫视的《云南新闻联播》主持人这样说道:“让我们记住这些来自抢险救灾一线的画面,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更多温暖的力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这段话语饱含真情,看了直播之后,很多观众留下了泪水.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媒体在用真情讲述.

2.得体的语言和尊重的态度

灾难新闻一般是充满肉体伤亡和精神创伤的.因此生命的消亡是报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在客观报道的同时表现对生命的尊重,应该是所有媒体应该考虑的问题.经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媒体表现,国内媒体处理灾难新闻已经有了很多值得推广的报道经验.在鲁甸地震后全国性的救灾活动中,记者迅速跟进,前往救灾一线,表现出职业精神,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央视、凤凰卫视、云南卫视等主流媒体的记者,在采访中表现出得体的语言和行动.例如,当采访正在参与紧急救援的官兵的时候,记者看出他们的疲惫时,记者马上收起话筒,向观众解释:他们太累了,我们让他休息吧.然而,在境外媒体的报道和照片上,却出现了一些惨烈的视频和照片,丝毫没有顾忌死者的尊严和观众的感受.这些视频和照片无疑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却将媒体的职业道德和人本关怀丢失殆尽.

主持人的语言和态度也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比如2014年8月5日,《焦点访谈》中主持人敬一丹在《生命救援》报道中说道:“云南鲁甸”抗震救灾,最黄金的72小时现在还剩下21小时.时间越往前推进人们就越能体会到这次救灾工作的难度之大,但困难没能阻止救援队伍抢救生命的努力.现在各方救援力量都把救人放在了第一位,都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整个过程,语气、语调表达十分得体,关切中充满着哀思和尊敬.

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云南鲁甸发生地震后,国内主流媒体都高度关注,及时将消息传播给受众.以央视为例,8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条动态消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8月4日连续播出【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专题,共5条新闻,《地震已造成398人遇难》、《救援昼夜进行 分秒不停抢救生命》、《震区近日存在5-6级余震可能》、《普京就云南地震向表示哀悼》、《潘基文对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表示悲痛》,此后,每天保证两条新闻是来自鲁甸的最新消息;央视《焦点访谈》8月4让播出《驰援灾区》、8月5日播出《生命救援》、8月6日播出《为了生命》、8月8日播出《鲁甸:万斤切糕千里来》等等.

此外,媒体在灾难新闻这种悲剧报道中具有敏感的洞察力,避免使用大量冲击视觉的图片和视频,避免伤害到公众情感,带来负面影响.在面对生死的时候,现代媒体技术记录伤亡镜头并不难,但是这样对公众造成的伤害,不利于问题的建设性解决.

三、关于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

面对灾难新闻,媒体要报道真相,也要影响舆论.笔者认为,将人文关怀贯穿到报道中,是媒体必须履行的责任.新闻报道既记录不幸也警醒社会,为社会营造一个灾难无情人有情的健康氛围.

1.将人文关怀加入到新闻媒体建设中.新闻媒体是一个强大的文化载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担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应该全国媒体都应该遵守和学习的准则.

2.挖掘灾难背后的故事.表面化的伤亡数字和灾难程度,让人们了解真实情况之后,产生悲观和恐慌.往往在灾难背后,却有很多正能量的人物和事情,可以让整个社会为之鼓舞.受灾人民与灾害斗争的顽强精神,普通人、军人、社会群体在救援中表现出的崇高品质,都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3.把握真实性和人文关怀的关系.人文关怀也要适度,新闻报道的基本前提是以客观事实为准,以公正报道为准.过多的“人文关怀”,甚至煽情主义泛滥,扭曲了新闻本身的价值.掩盖灾情的新闻和歌舞升平的新闻都是对受众的不尊重,偏离了社会主义新闻报道应有的方向.

4.推进新闻传播的法制建设.法制有利于道德自律,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新闻法,这个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传播事业发展.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媒体必须由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完备的制度约束能力,才能应对未来各种灾难新闻报道,不至于在面对境外媒体的失实报道而陷于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