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310 浏览:70758

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人才,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改革已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在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上发挥独特作用.本文将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对策探讨.

一、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及其结果,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需要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尽快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牢固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和教学管理观.

1.树立学生主体教学观

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教学观,必须从片面强调学科内容转变到既重视学科内容又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把教学看成是让学生吸纳新知识并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重新组合、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必须从强调预先的目标、计划转变到更重视课程实施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单一强调教材转变到重视具体教学情境,从片面强调课堂讲授形式转变到重视实践教学和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和已有经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会学生学习应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2.树立学生主体教学管理观

教学管理者应该从过去教学管理忽视、压抑学生的主体性,转向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主体教学管理观.主体教学管理观是以尊重、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思想.主体教学管理观的核心思想,是承认学生与管理者一样同为教学管理的主体,主张管理者加强引导怎么写作,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来推动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创造性人才.

二、进一步完善学分管理制度,营造学生主体的管理氛围

我国高校虽然都普遍实行了学分制,但这种学分制实际上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一种介于学年制和学分制之间的学年-学分制.当前的这种制度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而言仍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学生所修读的课程均设有相应的学分,学分总量多少也作为是否准予毕业的主要标准,但实际上学生每学期所需修读的学分数量都是以及所修读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由学校、学院预先设定的,学校只留出少量学分供学生自主选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以及大量的没有兴趣、没有选择的必修考试科目,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条件选择、安排课程、学习计划和进度,极易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而且,对于学校所提供的可供自主选择的选修课而言,无论是其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在目前的这种教学管理制度之下,学生主体性发挥根本无从谈起.


健全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是以学分制为基础,同时需要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等制度作为辅助和支撑.

1.改革刚性的培养计划,真正实现自主选课

为了确保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应切实改革目前刚性过强的培养计划,适当控制必修课,提高选修课尤其是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同时给予学生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选修的制度保证,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是保证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2.建立转专业制度

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应增强学生在专业选择主体性,打破高等学校封闭管理,建立必要的转专业制度.学生进入大学经过一年学习之后,对学校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之后,应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的定向、老师的建议等,重新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选定的专业,学生认同感强,并且在后续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会更为明确,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将会得到很大程度提升.

3.建立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实行导师制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个性,通过为学生制定个性发展策略,跟踪学术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导师制将成为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因此,应加快建立与学分制、选课制相适应的导师制,明确导师责任,使导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生活的关注者和思想的引领者、职业的指导者,弥补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的缺陷,密切师生之间的主体往.导师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一个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对所聘导师的责任心有相当的了解,认真挑选有责任心的合格教师当导师.再者,应加强本科生导师的职业培训.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使每一位导师能了解学分制的基本构成、基本制度及运行的基本体制,了解导师的素质要求与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了解学分制下本专业教学计划的结构、培养目标、业务要求、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学分比例等.此外,还应加强对本科生导师日常管理,健全导师聘任制.

4.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以学分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延期毕业的一种较为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弹性学制是学分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学年制过渡到学分制的重要步骤.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模式下人才培养千人一面制度的改革,符合人才发展和培养的自然规律,有利于学籍管理由刚性走向弹性.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管理以生为本的原则,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主发展的选择权.为了保障弹性学制的实施,允许学生延长、缩短学习年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习,应建立完善的免修、免考、重修、学分奖励等机制,是学制真正弹起来.总而言之,学分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和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线索和突破口.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在充分认识学分制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统筹规划,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三、深化教学改革,实行研究性教学

学习是学生自我习德、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一味地把自以为有价值的知识填塞给学生而不顾学生吸收能力和建构方式,不仅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这些知识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研究性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全校上下应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努力积极探索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研究性教学.

四、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实现信息化管理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计算机网络为物质技术基础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

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是教学管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将金字塔形变为扁平形.通过校园网络的使用,管理决策层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传递信息,由此不仅可以取消一些中间层,加大管理幅度和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实现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和决策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不同的教学环境选择课程、网上答疑、成绩查询等.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实现方式,为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培养创造良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机构,应顺应时怎么发表展形势,改革已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模式,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