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与求职冲突矛盾求解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932 浏览:119785

【摘 要 】由于毕业设计与求职同期进行,造成了毕业设计形式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求职冲突的矛盾,使学生能够在求职的同时不牺牲毕业设计的质量,在此提出五套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利弊和可行性分析,以适合不同的校情需要.

【关 键 词 】毕业设计 求职 改革方案

毕业设计是总结展示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的求职行动也相应不断提前,对教学大纲中正常安排的毕业设计课程产生了很大冲击.毕业生在两者难以兼顾的情况下普遍看重就业而疏忽毕业设计,直接导致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下滑,造成毕业设计和就业之间出现矛盾.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解决毕业设计和就业冲突的矛盾,当前的毕业设计制度改革是势在必行.

保持现行毕业制度,强化落实力度

方案一:常规的毕业设计形式、考核标准、时间安排等基本框架不变.不设立硬性制度,以指导性质为主,要求教师做好辅导工作,提倡毕业设计选题尽量结合用人单位的实战要求.

这是一种各大学校常见的温和型改良方案,好处是现有教学框架不变,容易操作实施.教师提高责任心,把指导工作落实到细处,并利用人脉和社会阅历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同时学生也要端正学习和求职的态度,认真勤勉.在师生双方的努力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和就业率.

不足之处是,这种方案缺少制度层面的实质内容,对解决就业和毕业设计的矛盾帮助不大.要求把在单位里的工作成果当作毕业设计,以达到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和就业兼顾的双赢结果.这一思路看似正确,但并不能对绝大部分同学有具体帮助效果.首先,因为就业困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获得实战课题.另外,对于部分已经参加实习工作的学生来说,由于公司的资料涉及到商业机密和版权,往往不会被许可拿出去当毕业设计.而且,一件成品往往需要多岗位配合,涉及到其他人员和技术的合作,毕业生在参加工作时一般只负责自己的岗位,集合多人成果的商业作品也不适合当作代表学生个人水平的毕业设计.还有最大的问题是,参加工作的同学,虽然有相应经验并且有能力做出较好的作品,但要忙于上班没有空余时间去做好毕业设计.而对于大部分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和就业只能择一项为主.温和的改良方案绕不开时间冲突的主要矛盾.


这种落实细节强化态度的改良方案可以适合任何高校,尤其是那种对改革保持谨慎态度的高校,但此方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有限.

改变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和标准

方案二: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变,设立制度改变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和标准.如2010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试点改革,将过去的单一论文模式的毕业考核改为可选用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媒体通讯文章等多种考核模式.

此方案优点是以制度形式,对以往与实战联系不大的理论为主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直接用社会实际应用作为取代.毕业设计的形式内容就是实际工作的一部分,真题真作,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标准过高,短期内推行难以达到制度设立的初衷.从媒体对此事件的跟踪报道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改革方案一出,各方叫好,但临近毕业设计开始之时,居然有9成的学生依然选择了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学生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源于两种原因:一种是没有能力去达到新标准,一种是觉得写毕业论文更容易完成.

统一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作相挂钩,的确标准过高.这意味着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全员达到了企业要求的专业水平,但这又是不可能的.过高的考核标准在脱离实际情况下只能变成一种口号.毕业设计的成绩是和学位挂钩的,保障绝大部分学生顺利毕业的考核标准才是适当的.设立高目标,可以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就为之努力,持之以恒到毕业时个体能力就能得到更大的提高.但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要求全员达到专业应用水平更适合作为目标和良好愿望,不适宜作为硬性的考核标准.这套方案比较适合教学水平较高的一流高校,有条件让全体学生都达到高标准,不再走与实战无关的形式过场.

推行完全学分制,毕业设计时间更灵活

方案三:毕业设计形式内容考核标准不变,改变常规的教学时间.推行完全学分制,修够分数随时可毕业.

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可以错开毕业设计和求职的时间,避开求职高峰,同时也有充裕的时间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不足之处是改革涉及面太大,可行性不高.目前国内大部分全日制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制或者学年学分制,课程选修可以采用学分制度,但毕业是统一时间的.毕业设计挂钩学位,需要全体作业统一时间打分评价,若有前后区别就会失去了公平性.还有学校也需要统一件、离校手续、户口迁移等手续,用人单位也需要学生的颁发后才能正式入职手续,签订就业协议书,保险等等.如果毕业时间不一,不仅增加了学校统计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同时也涉及相应社会管理体系的调整.是否由学年制改为完全学分制,不仅仅是影响毕业设计和求职的问题,还涉及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这个方案影响重大操作困难,有较高的办学自主权的新建学校可以考虑.

推行3+1模式,给毕业设计和求职更充裕的时间

方案四:有些学校尝试进行3+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3年,第4年面向社会,其中第7学期学生自找单位实习,第8学期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并求职.毕业设计的时间、形式、考核标准等保持不变.

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学习实用技能,在毕业时避免学与用脱节的尴尬,给就业添加筹码.由于学生有较长自我支配的时间,在毕业设计和求职上可以相对从容.另外从教学方面看,也可以解决师资实战能力不足的难题.

方案不足之处是难以操作和把控教学效果.本科院校一般没有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实习基本靠自找单位.在正常的毕业求职时,尚有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何况在学校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自找实习单位的难度更大.可以说,要实习3+1模式,是要在绝大部分学生能找到对口实习单位的基础上才能实行.

此外,3+1模式让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分散在各公司实习,地方不集中,校方难以管理,学生人身安全方面也没有保障.那些没有实习单位同时又不能回到校园系统学习的学生,很容易沉迷游戏或者自暴自弃.找到实习单位的同学过早进入岗位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企业培养一个新手上岗势必花费不少时间心血,很少能让员工刚在一个岗位上手后立刻转新岗.大学生过早定岗,虽然在初期能学到一些实用知识,但在往后的工作过程中只是在本岗位不断重复劳动,致使知识技能过窄.

大学期间正处于吸纳知识的阶段,宜先博而后精.大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比较全面的,重视能适合未来多数岗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更广的位置上对整个行业专业技能进行入门的学习和认识,更有助于个人日后的选择和发展.学校教育有着企业无法替代的广度基础教育特性,缩短课程将学生过早推向社会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如果校内缺乏实战型师资,与其让学生待在学校还不如让他们在社会上寻找单位充电.“3+1”模式是把双刃剑,适合实战型师资不足的学校选用.

调整课程结构,将毕业设计时间前置

方案五:调整课程结构,将毕业设计时间前置.在第7学期实质上完成毕业设计,第8学期可以全心求职.答辩可以留在第8学期,在大三或者更早的时间可以开始毕业设计的准备,让学生作好构思.

此方案优点是,因为错开了求职时间,能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和学术气氛专心做毕业设计,并且能得到老师的充分指导,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第7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并进行模拟考核,答辩留在第8学期,以留出空间时间在学生经过实习思想认识提高后再补充修改.同时,经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组织材料、归纳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环节,学生的科研、设计和生产组织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开发,对第八学期求职有直接的帮助.

此方案不足之处是毕业设计前置,必须压缩或取消原有的部分课程,会影响教学计划.并且由于毕业设计从开始到大体完成再到答辩,跨越了第7、8学期,周期较长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了时间冲突问题,还充分发挥了毕业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在操作和管理上也相对容易.所产生的问题仅仅是压缩课程,如果处理得当,或许可以促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将一些知识过期或者实用性不强的课程撤消.利弊相较,方案五是比较适合当前各高校尝试的改革方案.

毕业设计与求职冲突的矛盾,根源于人才就业方式的落后,就业计划与就业政策规定在时间上不配套.现行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演变而来,过去毕业、就业以“计划”的形式施行.毕业设计完成后参加工作,时间安排紧凑正好.现在是自由择业,供需双方都要双向选择,多出半年的求职环节,正好和过去毕业设计的时间产生冲突.市场顺应供需关系在变,人才招聘和就业的方式也在变,而僵化滞后的教学就业制度没有改变,矛盾就难以解决.新世纪的人才培养责任重大,期待教育部组织专家调研和制订配套制度,自上而下推行改革方可取得最大效果.(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