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规则适度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53 浏览:13870

幼儿园是幼儿开始接触社会的第一站,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教师和家长应共同配合.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以身作则.

2.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

3 不要有例外.建立规则意识,不是一时之事,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孩子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不能让孩子有例外的动作.

4 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凡是幼儿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幼儿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的必要步骤.

6 适度自由.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幼儿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如果规范过多,就会束缚幼儿的手脚,引起幼儿的反抗,或者使幼儿形成唯唯诺诺、消极被动的性格,不利于幼儿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得规则与自由和谐并存呢?我觉得,应该把握好宽与严的尺度,多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并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作为一线的老师,我认为在小班培养规则意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分组教育可促进小班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

小班幼儿刚r入幼儿园时对规则规则行为是模糊不清的,而大班幼儿此时已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让他们在一个组内开展活动,互相交流,小班幼儿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逐步形成一些规则.

2.建立适宜的常规,并将日常规则的细目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孩子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幼儿出现违规行为不少是由于对日常规则的不明确和误解造成的,因此,减少幼儿这种行为的关键是规则的具体、明确,并让幼儿能操作.为此,我们首先对幼儿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规则进行细目化的分解,让本来较为模糊的概念内涵具体化、外延明确化.例如,“游戏时不能独占玩具”这一常规就具体化为:

a 搭积木时,积木放在桌子,搭一块,拿一块;

b 看图书时,图书放在桌子,看一本,取一本;

c 几个人玩一个玩具时,轮流玩或合作玩,大家都玩到.

3.环境创设与“教育”相结合.

在把握了环境创设内容体现“童趣”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环境创设的“教育作用”,将各种规则意识和要求提示渗透于环境创设中.

A 活动室里的“规则要求”:在活动室里,你会发现各种即时贴在这里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如:“美丽的小脚丫”,提示和教幼儿鞋子要摆放正确和整齐才能进入活动区;“红色的一米线”,要求幼儿要按红线和键号标志排队喝水.

B 盥洗室里的“温情提示”:在盥洗室有许多“形象可爱的小动物”让他们感受到盥洗室的有趣,张贴“洗手步骤图”,让孩子了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在厕所墙上挂上“美丽的小口袋”,里面放上剪好的纸巾.美丽的装饰,方便幼儿用纸,也不会因为老师一时忙不过来而让幼儿蹲得太久.

C 走廊上的“成功喜悦”:在活动室外的走廊上,张贴和摆放了许多幼儿的学习作品和操作成果,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之余,感受自己的成功喜悦,相互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在成功中激励自己,在对比中督促自己.

4.养成按规则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并学习制定活动的有关规则,形成规则意识.

具体明确的行为规则,不但要求幼儿自己执行,也要求幼儿督促他人执行.例如,能用语言指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并能说理、争辩,为了鼓励这种维护规则的行为,我们开展了游戏化、形象化的“喜羊羊、灰太狼”评价活动.“喜羊羊”表示维护规则的行为,“灰太狼”表示违反规则的行为.这种方法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建立.


经过一个学年的观察与实践,幼儿的规则意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幼儿之间的不友好行为明显减少了,正因为有了规则的约束,幼儿的一日生活也更有秩序了.当然,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一挥而就,但我们要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孩子一个规范的空间,同时又是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在规范的空间自由发展.

(责任编辑:王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