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图书阅览问题的与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50 浏览:144016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前,宁夏南部山区的小学校几乎是没有图书室的,当然图书就更加紧缺了.阅读课外书成了山区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和“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程的逐步实施,各级政府为学校配发了一定数量的图书,加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每所学校生均图书数量达到了8~10册,有的甚至更多,满足了师生阅读的需求.但是,近几年,许多学校在如何管好用好学校图书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关 键 词 :农村小学;阅览室;问题对策

一、图书阅览室利用率低的作用

不少学校的图书室常年对师生不开放,图书室功能形同虚设.造成学校图书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造成校园育人环境的残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和谐健全发展.据调研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学校无专职管理员

乡村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都是的,他们每天要承担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等各项繁重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图书借阅工作.

2.领导重视不够,图书借阅制度流于形式

由于学校领导认识上的局限,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学生考好试、班主任管理好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就足矣,至于图书管理使用情况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图书不要丢失,摆放整齐,各种借阅档案齐全,能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就行了.

3.学生借书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由于各学校图书室面积小(小学校不超过20平方米,大一点的学校不超过40平方米),学生无法亲自进入图书室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每次借书都是由图书管理员推荐,推荐到哪一本就借哪一本,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然就借不到自己喜欢读的书了.有些学校由班主任统一在图书室借书,然后每人一本发给学生,大多数学生拿到的不是《小学生作文全集》,就是《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之类的书,一读就是一学期,挫伤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如何建立班级书柜

针对以上农村小学图书阅览中存在的疾患,笔者认为,可以大胆借鉴先进国家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在图书管理使用上锐意创新,积极探索图书阅览的新路子,创建“班级书柜”模式,让图书进入班级,与学生零距离,学生自主管理,自由阅读.具体做法是,学校为每个班级配置一个小书柜,再由图书管理员、班主任和代课老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学校图书室筛选整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将图书分为七大类型,适合从学前班至六年级学生阅读.再按照每人两册的阅读量配送下发到班级书柜,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周末,学生还可以把书借回家阅读.一学期结束,学生的阅读量可达到本班人数的2倍(以每人两册图书计算).一个学年结束了,由学校收回图书,新学年开始,再提供第二轮阅读资源.必须注意的是,人均两册图书内容不同,班级每人的图书内容也不同,这样就能极大地拓宽学生阅读的空间.


三、“班级书柜”在农村学校推广的原因

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图书仍然是农民和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笔者认为,当图书资源还不充裕的情况下,“班级书柜”的做法值得在贫困地区的学校推广.理由如下:

1.“班级书柜”的图书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

“班级书柜”的图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本都是内容精美、版面新颖、可读性强的少儿读物.在挑选图书的时候,以内容、趣味、知识性为主,不考虑图书的.因为每一本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书,所以孩子们不仅喜欢看,而且阅读兴趣也非常浓.

2.“班级书柜”的图书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

“班级书柜”的图书都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挑选的.不仅每个年级图书的内容不一样,而且每个班级的图书内容也不一样.比如,一年级有三个班,每个班小书柜里只有60册内容不同的图书,但是,三个班的图书进行交换,一名学生就可以在一年里阅读180本不同种类的图书.一个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可以阅读几百种内容不同的图书.

3.“班级书柜”的图书随时面向学生

山区乡村小学的图书室,平时很少能看到学生的身影,图书室里的书远离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而“班级书柜”的图书是放在各个班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最大限度地享用图书资源.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学生,而且充分发挥了图书的利用率.图书与学生直接见面,其潜在的影响、无形的影响,要远远超过购写这些图书的价值.

4.“班级书柜”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自从有了“班级书柜”,许多农民也争相阅读孩子们从学校借回家的图书.一些农民看到兴致上会忘记了喝酒、打牌,还有一些从来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主动和孩子一起讨论图书里的故事,图书悄然走进了农民的生活.

不过,“班级书柜”仅仅是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小学校的学生课外尝试与实践,它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还有待探讨.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却已经显现出它蓬勃的生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