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读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40 浏览:142144

课改推进到现在,广大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原来繁琐的分析,提问,引导让位于读,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但问题随之而来,就是某些教师也让学生书读百遍,但学生觉得其意不自见.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对读的认识不透彻,引导不到位.课堂读多时,学生反而仍饿死.因此,我认为教师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读的引导:

一、初读课文,踏平坎坷成大道

初读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边读边划,把不认识的字查出来,把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或自己解决,或互相帮助解决,清除课文的“拦路虎”.然后教师提出相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对课文就有了大致印象.例如《草船借箭》一文,首先给学生阅读提示:①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②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这样学生读起来,不再是盲目机械的读,而是有目的,感兴趣的读.课文的内容条理框架在学生的头脑中随之有了雏形.

二、精读课文,删繁就简三秋树

每篇课文,由于作者着墨不同,因此,在读课文时,教师不能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精中时间,让学生对重点句段反复朗读,让所读的部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桥》,洪水来临时的凶猛,群众逃难时的慌忙,只是起反衬作用,老支书此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才是重点.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对这部分反复地读,联系上下文有感情地读.读出文章的味道之后,本文的中心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熟读课文,涵泳功夫兴味长

课文讲完了,并不表示学生已把这篇课文的有益成分全部吸收了.因此每课文,可以说都是一个宝藏,总会让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挖到的可能只是地表水,而深层甘美的泉水他们没有时间挖,因此,老师要再给予时间,让学生反复吟咏,达到文若已出的地步,往往到这时,学生会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例如《将相和》中的赵王,在教学时,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平庸的君王,他的心慌失措,软弱可欺只是蔺相如的陪衬,但涵咏时,有学生提出,赵王也是一个明君,他知人善用,才让将与相有携手并肩的机会,筑起越国的钢铁长城.我对他的观点大加表扬,并让其下去查找相关资料.学生课文的点到了历史的面,种了一粒粟,收了万颗籽,收获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