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01 浏览:80938

新出版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所谓赏析也就是对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欣赏辨别作品之好坏,分析理解作品好坏之所以.这一能力不仅涉及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还涉及到审美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是衡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标准.如何最有效地落实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主体要发挥.学生要想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必须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没有了束缚,思维才会活跃,才会迸出创新的火花,闪现智慧的光芒.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传统名篇,赏析人物形象一直是教学重点,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学生紧扣课文相关内容进行赏析,结果意外出现了“读死书,读书死”以及“温馨的痛苦”之类的精彩赏析.很难想象,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听什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究竟会出现怎样的死沉局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发挥学生主体是赏析能否落实,能否深入的关键,否则提高赏析能力就只会是一句空话.

二.赏析目标要科学.学习一篇文章,可供赏析的点有很多,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词一句话,既可以赏析文章精妙技法,也可赏析文章思路内涵,更可以赏析文章的词句运用.如果如此繁杂的赏析内容完全放手学生,根据初中学生阅读层次和认知水平显然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每一次赏析都应当根据文章特点选好一个科学的突破口,以求到“事半功倍、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赏析《孔乙己》这篇小说,就可在赏析其麻木、迂腐、而又不失善良的个性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赏析文中极富感染力的动作、语言等细节,以及作品提示的深刻的主题.整个层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思维,学生容易接受.但如果一节课开始,教师就抛出“同学们在读了这篇小说后,你认为哪一点写得最成功?”、“你认为文中哪一段写得最精彩,能试着说明理由吗?”之类不着边际的问题,学生即使群言满堂,气氛活跃,但真正的效果绝不会理想.确定科学的赏析目标是保证赏析效果的前提,这一环节必须在精心的课前准备中得到有效落实.

三.引导分析要深入.在文章赏析的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演员”表现怎么样,能否进入角色,跑不跑戏,离不开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学生赏析有时会水面打转,无法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朱自清《春》中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学生在赏析时说“这句话写得形象生动”,这种赏析显然太空洞,没有达到赏析的真正目地.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形象生动”、“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等内容,以达到深入赏析、领会精妙的目的.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促使赏析活动精彩呈现的助推剂,赏析的呈现形式、学生从赏析中获得知识的效度,最终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四.教师评价要到位.教师在学生赏析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随时引导外,对赏析结果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价怎样才能到位呢?除了语言精练、准确外,还需注意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正确的导向性.教师对学生赏析结果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定,而对其他学生又是一种赏析水准的导向.如果一个学生的赏析,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那么其他同学在以后的赏析中就会有类似的借鉴.因此,教师评价的导向要正确,当肯定的要肯定,有问题的一定要指出,切不可迁就.二是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师在探究性赏析课堂中,不必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都进行评价.要抓住有价值、有倾向性的问题评价到位,切不可繁琐、盲目.三是要有亲切的鼓励性.教师的评价决定着学生的,因此,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即使出现了倾向性的问题,也要以委婉的语言加以否定,切不可直接否定,甚至妄加批评,以免扼杀学生积极性,进入课堂沉寂的死胡同.

五.赏析训练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训练了自己的赏析思维与口语表达能力.但是要想让赏析真正落到实处,书面表达的规范能力训练尤为重要.有的同学能说,但书面表达不准确,有的同学会说,但书面表达不简洁.因此,在落实课堂赏析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同时,延伸课外,给学生以书面表达训练的机会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绝不是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而是为了规范学生书面表达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真正落实赏析训练大有裨益.

章富国,教师,现居湖北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