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76 浏览:43777

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放浙江衢州举行,倾听了11位老师的研讨课及一些专家的精彩点评,我备感荣幸.期间的感受颇多,其中有两个课堂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片段:

出现在安徽刘云老师的课堂:呈现火柴棒的算式

请学生移动一根火柴棒让算式成立,学生很快说出答案.而后老师又问:一根火柴也不许动,怎么让大家看到一个正确的算式·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用镜子.

这时老师就马上呈现了谜底:是的用镜子,而且课件进行了演示.

听下来总觉得没有了味道,课堂缺少了和谐的学习气氛.我想老师设置这个情境的目的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的.经过激烈的猜测,最后艰难的得出答案.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为什么这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没有了挑战性呢·

第二个片段:

出现在江西赖良忠老师的课堂:知道什么是面积后,老师课件出示课本练习P41的三个图形 谁的面积大·用什么方法·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用硬币摆

第二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用方格纸

非常明显的面积大小比较,老师的预设是用观察法.可是为什么学生偏偏想不到或不说呢·

在这两个情境的背后,我们可以试着去寻找“答案”背后的答案.

我们发现在上课之前这两位老师做了同一件事情,将这节课要用到的学具提前发给了学生.学生多厉害呀,一看到这些东西就能读懂老师,读懂课堂.使得老师的一些预设没有了探究的价值,这几个学生或许也被老师看成了“破坏分子”.

当我们的课堂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第一这样的公开课上,先不要提前发放学具.放在桌子里等学生来了再打开,这或许是一种方法.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想课堂如果老师已经面临这样的尴尬了,该做些什么呢·

正如第一个片段中,学生马上回答:“镜子”.这个老师的做法是马上呈现答案,将一个人的回答当成全班人都已经知道.使得本来的激趣变得不再有趣.难道她真的明白了为什么用或怎么用镜子吗·其实这时老师可以停一停,反问一句:“是吗·”“你们认同吗·”“你是怎么做的·”或“你怎么知道的·”每一个孩子再进行验证.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有的孩子是因为拿到老师发的镜子,所以猜测可以用镜子的.这时何不让他猜了后再验证呢!

第二个片段中,学生出不来观察法,肯定是老师没有预想到的.这时老师不一定要按着自己的教案走,或许可以追问一句.“你为什么想到用这种方法·” 长方形、圆这两个图你会用格子、硬币摆吗·非常明显的大小区别,学生一般会直接观察得到大小.而三角形、长方形面积比较接近,观察法可能一下子比不出来.

又或者老师将问题改为:谁的面积小·用什么方法·这时同学们一眼就能比较出来了.所以在问题设置的时候,我们老师应该尽可能的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还有当面对学生生成预设之外的结果时,老师一定要仔细的倾听,不要马上下结论.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讨论,也给自己争取一点思考的时间.冷静分析学生这样的回答,最后弄清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也是帮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用刘兼主编的话说:每读懂一个学生,教师向前大进一步.教师每读懂自己,教师向前大进一步.

让我们在反思和学习中不断的进步,做一个明白的老师!读懂学生的真实想法,构建更多的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