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90 浏览:19163

素质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学能力不被重视或重视不够,只重教而轻学,只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生被动的学习,成了“知识的容器”.其结果是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发展被抑制,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回归学生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从教育的超前性来看,今天的在校生都是将来的建设者.只有会终身学习,才能与时怎么发表展相适应.因为就职前的学习只占其一生的五分之一左右,绝大部分时间要靠自学来更新知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相对于他们的未来永远是旧知识、旧技能.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会带动、促进其他能力的养成,从而改进学生的死记硬背、事倍功半的学习状态,转变学生唯师、唯书、唯心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古今中外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无一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者、开拓者.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是前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关键.那么,如何在思想上、实践中转变传统观念,将两者落实到位呢?

一、要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在教育史上有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模式:(1)以德国赫尔特为代表的“外因决定论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被称为“传统派”.(2)以美国内因主义者杜威为代表的“内因决定论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称为“进步派”.

在20世纪,两者“分庭抗礼”数十年,这股国际潮流也强烈影响了中国教育界,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未能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出发,我们既反对片面的“外因决定论”,也反对片面的“内因决定论”.我们主张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两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既包含“教”又包含“学”.教是为了学,学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影响上,但这种“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却异化为“包办”代替.君不见“满堂灌”的“一言堂”吗?君不见“目中无生”的“才情表演”吗?君不见粗暴的“填鸭”吗?富有个性、天真无邪的孩子哪里去了?这种培养方式势必会出现“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弱苗”.


从古至今,我国教育家“既重导,又重学”的事例不胜枚举.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分析“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深刻含义,才能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营造求知氛围

第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其求知欲,使学成为其自觉要求,在感情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前提条件.

第二,自学能力强弱主要看是否善于综合运用以下各种能力的程度:(1)观察能力——学生各种能力的前提;(2)读书——善于选择书刊,会读书,能质疑;(3)动脑、动手、动口能力;(4)分析综合及反馈能力.自学能力的养成与志向、意志、兴趣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培养的过程,有个培养的过程,有个培养途径和方法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教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强行灌输为科学理性引导.教师一定要讲,但要“抓住关键,讲明要点,解决要点”,要讲“活”,要富有“启发性”.一句话,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思维能力,这样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掌握知识的规律,既教方法,又教思路.在学习能力上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第四,要因材施教,注重习惯的养成,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学有所长.平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总结、质疑等习惯.

第五,拓展知识层面,广泛开展“二课”活动,使学生自学能力得以充分巩固和提高.第一课堂是生长枝叶,第二课堂是利用各种因素生长成果.第二课堂内容十分广泛:调查研究活动,各种兴趣小组,各种竞赛活动,开展“二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二课”的广阔天地里得以锻炼,得以充分发展.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活泼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教育影响变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意志等.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转化和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他们独立观察、分析处理各种问题的自学能力能得到更充分的培养.而这些正是教育者所期望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