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2016年度三院建筑创作学术交流会纪实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428 浏览:99743

2009年11月23~24日,2009年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建筑创作学术交流会在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大厦举办.

一年一度的三院交流会已经举办了四年,由三院轮流主办,今年是第二轮,再次移师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举行.自2006年第一届三院交流会举办以来,这个以建筑创作新作品,新理念,新方法的信息交流、知识提炼和理念升华的年度盛会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关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三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国有建筑设计机构的建筑师定期探讨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分享建筑创作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其本身就反映了中国建筑师团结合作,共同推进建筑设计进步的决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燕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副总裁沈迪分别代表各院致辞,他们均表示面对竞争压力,三院建筑师应积极携手并进,强强合作,坚持原创设计,以品牌取胜,探讨以三院为代表的国企大院应对国际,国内竞争的建筑创作工作策略和方法,共同承担起三大院理应肩负起的重大责任.

主旨发言: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

总主持人:汪孝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持人:傅英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科技质量部副部长)

杨洲:建筑设计、注意力和媒介生态系统

李淦:开放

李亦农建筑同一个梦想

胡越:现代建筑的困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持人 汪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

景泉:浅谈在城市发展中的“标志建筑”

柴培根:建筑在城市中

徐磊:形之上下

于海为:寻找理想的创作实践

曹晓昕:基本设计

文兵:理想与现实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

主持人:汪孝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蔡淼:建筑师的创作情商

李大晔:青年建筑师如何面对“三大压力”

罗弥:忽悠谎言愿望

黄恕:人民的建筑

胡威: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

朱丽霞:回到原点:建筑师的公众意识

自由交流主题:社会舆论与公众期待中建筑师的创作态度

由主讲嘉宾、观察员、观众、主持人等组成自由讨论的与会者,围绕主题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建筑创作的思想火花交流和碰撞.

主持人:陈国亮(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主讲嘉宾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我越来越理解建筑师是个为人怎么写作的职业,古今中西,概莫能外.米开朗基罗都是如此,只不过他的甲方是教皇.那么,既然是怎么写作于人的职业,就该有怎么写作的准则和道德,要把被怎么写作的人的理想放在重要甚至首要的位置,至少也是把个人的所谓专业理想和甲方的理想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怎么写作才能实现,所谓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也就小了许多:从另个角度来讲,既然是怎么写作性的职业,就需要甲乙双方的相互认同和默契,彼此有感觉,跟恋爱差不多,否则怎么写作也实现不好或实现不了,所以如果双方没感觉、没默契,那还不如分手,强扭的瓜不甜,干嘛”痛并快乐着”痛还快乐我不理解;再有,作为怎么写作性的职业,建筑师得具备真正专业的,别人不具备的能力,什么是真正专业的这需要很多的修炼,并且涉及到另外的话题,在此不多说.

杨洲(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城市归根到底是生活的背景.不是要我们努力去做什么,本来也不需要我们来做什么,城市应该自然地存在.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城市的自然发展而作的.另外舆论也是一样,并非很可怕的东西,它也是我们的生活背景,它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应该很好地和我们在一起交流,互动,形成很好的媒介环境.我们如何与其很好地适应、共同前行,这并非难事,也没有对立,它对我们有很好的促进.我们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城市的背景,真正能够成为城市地标的,不是光凭建筑师就能做出来的,天时,地利、人和会不自觉地把这个使命交给他,而真的只是凭我们建筑师一方之力去做的话,无论尽多大的努力,是做不出来的.譬如,家里添置电视机,会花一些钱写一个好的电视机,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可能的中心.但是如果我们把每一个物品都像电视那样写来,那五颜六色地就没有中心了.但是我们必然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在里面,有可能是一个艺术品,也许是一个壁炉,它依旧会占领中心的位置,那决不是我们去设立出来的,而是它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所以无论城市也好,环境也好、舆论也好,建筑师应该敞开胸怀,去接受它、去欣赏它,和它一起往前发展,这样心态会更加平静.

俞挺(现代设计集团都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对于主持人所引用的一句话“建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建筑师是舞者”表示不认同,所谓的镣铐,枷锁等这些都是建筑师给自己加上去的产物.

对地标性建筑的理解 由位于柏林莱茵河畔的斯特林建筑引申出对地标建筑的看法,曾经非常被人们关注的东西,却在媒体被迅速地消耗掉以后很快地被人们遗忘,因此所谓这个城市的地标建筑是人们谈到这个城市的时候闭上眼睛,马上就浮现在眼前的建筑才可称为这个城市的地标建筑.

“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是心在动”,对于舆论你可取之、可拒绝之,可顺从之,可排斥之,这些完全取决于自己,关键是建筑师自身是否具有核心生产力,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处事之道.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选择业主,那么就要做好被业主选择的准备,我们既然是怎么写作业者就要具有怎么写作业者的心态.

很认同“现在是思想进行变革的时候”这句话,现在应该从思想的本源和思考的方式上来思考问题了,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以及如何去破困.作为建筑师,建筑学是一个尴尬的学科,我们不得不借用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武装我们建筑学的研究,从来没有建筑学的研究者想到过可以用建筑学的思维来影响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思考方法,如果建筑学不是总借助别人的工具来武装自己的话,那么我们绝不会走到现在如此尴尬和自怨自艾的地步,我们的建筑学应该用我们自己特有的思想方法来影响其他学科.

凌克戈(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助理)

刚才几位都提到了“快乐”,快乐来源于几个方面,有生活的,有工作的,这里当然是讲讲工作的.上午的几位介绍时都提到了创作中的痛苦,我认为建筑9币本是一个怎么写作行业,由于这个圈子弥漫着一种艺术家般的忧郁气质,所以遇到困难就觉得很痛苦,这个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都过于看重自己在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遇到挫折有一种失落感:另一方面可能更多是建筑师与业主不能产生共鸣,后者其实是创作中痛苦的根源.李(兴纲)总说实在难以沟通可以潇洒地放弃,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不是甲乙双方哪一方的过错,仅仅是不合适,强扭的瓜不甜.但在现实中有时确实难办到,所以一开始的接触与了解对于双方是否能够愉快的合作是很重要的.我前年做世博中心,中标之后的修改过程就很痛苦,一方面业主及政府的意见很强势,双方没有平等对话的基础,还有就是在对建筑的理解方面也没法达成共识,所以上午几位提到的痛苦我感同身受,扩初做完也就做不下去了.后来做一个酒店,在三亚的一个悬崖上.用地道路还没有修通,需要有人在前面用柴刀砍路才能到达,我爬了六个小时的山,都是热带雨林.但是到了基地,270度的海景,能见度深达10m的海水,各种各样的鱼和珊瑚清晰可见,我顿时觉得能在这个地方做个设计简直是幸运无比.回来后和业主聊了几次,大家对酒店的认识都很接近,而且他想做一个很独特的,现在没有的,于是胆子就大了.我构思了一个从悬崖上出挑40m的泳池,泳池前端是玻璃,人游过去突然就像在海面上悬空了,会吓一跳,这个体验目前的酒店都没有,我还是比较冒险的.后来我就与业主去沟通,我当时也不抱什么希望,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当时就觉得很快乐.所以作为怎么写作行业了解业主的需求很重要,思想的沟通也很重要,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放弃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创作中的坚持和妥协也是一门艺术,而理想是支撑我们在这个容易受到干扰的行业中去坚持的动力,实现理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

崔海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在这里,借游泳来作个例子,我个人比较喜欢游泳,刚上大学时50m自由泳就不行了,很累,这些年来一直坚持锻炼,随着技术的提高,虽然年龄增长,现在游2000m却不觉得累.水的阻力变成了动力.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也是如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游刃有余.建筑师都是有追求的,要想到达彼岸,必须弄潮,不能上岸或抱怨水浑.屈原《渔父》中随波逐流的典故,从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个意思.现实中有这样那样的阻力,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去应对.我觉得理想就是暗夜中的明灯,没有理想,看不清脚下的路,人就会失去希望,就会放弃.把我们的“小宇宙”释放出来,它的能量越大,辐射的范围也越大.大师为什么有话语权,凭什么可以影响甲方原因就在于此.只有“用理想之火照亮现实之路”,建筑师们才能在创作之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既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上下其手”,求得最佳平衡点和坐标定位,也要在各种利益之间“左右逢源”,协调复杂的关系,我们更需要“前赴后继”,始终为心灵深处的理想而战斗.

李亦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建筑师想做什么不用搞对立,不用吵架,也不用委屈,想做就做,认为有道理的就去做.做的时候,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说服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通过我们专业的技能,通过我们敏感的洞察力,通过我们的集体,通过一切的手段,认为我们做得是对的,那为什么不做呢为什么要害怕呢另外,人们是可以理解建筑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不要考虑自己,要考虑建筑本身.这对建筑师,业主,社会和公众都有意义.

观察员

唐玉恩(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上海现代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

三大院的建筑师们是如此热爱自己的专业,老中青几代在一起研讨建筑创作,是很难得的机会,这样的思考对我们是有益的.除了刚才有的年轻建筑师谈到的困惑和悲壮的痛苦,以及有成就的佼佼者的体会与信心之外,我想再补充一个观点:中国建筑师也应加紧研究本国建筑文化,创作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我们有令全世界都羡慕的舞台,有令全世界吃惊的工作量,还有近二十年来已建成的改变城市面貌的、数量众多的建筑.我们在实践中成长,机遇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建筑创作要有世界的眼光,全球的眼光.但是我们身为中国建筑师,还肩负着在中国城市建设中作历史文化传承者的重任.中国有些城市是全新规划设计,也有城市在发展更新,我们有更多机会在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土地上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我们的建筑创作.我们在城市中生活、成长,吸取文化,我国各地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传统是当代建筑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加特别.可以说今天许多建筑创作的成果就在构成明天各个城镇的新的历史,我们责无旁贷.所以我们既要有广阔的视野向外看,也应花精力研究我们自己的建筑历史文化,留心处处皆学问,即使是上海这样的近怎么发表展而成的城市也会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古代、近代等建筑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观察思考,能给建筑师带来很多启示,对建筑师的培养是有益的.我们应该认识我们的城市,其实许多外国建筑师也在研究上海,通过走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会更加理解城市,对城市的热爱和理解的深度会表现在设计契合上,使创作的建筑生长在这片大地上,融入城市,还经得起历史长河的翻阅,我觉得这是中国建筑师的重任.尤其是当中国资本、经济、产业开始走向世界的时候,唯独建筑创作是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吸收丰厚的营养,才更具备走向外界的条件.中国各地都有丰富的建筑历史文化,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研究和建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理解,提高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文化价值.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社会学系教授)

首先我要说真的是非常有收获,有感悟.今天发言的建筑师都是已经站在了制高点上,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谈到了.

刚才有一位建筑师讲到的“小宇宙有多大,建筑就有多大”.那建筑师的地位到底在哪里呢我的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套用了一段犹太论的话:“我挺忙的,我已经工作了六天,第七天我要休息,下个星期一我不来了,所以我就创造了建筑师.他代替我们的‘上帝’来造物.”其实“上帝”翻译时指的就是“造物主”,设计师就是代替上帝来造物的,创造建筑,创造城市,所以我觉得称建筑师是上帝一点都不夸张.

在这里我还要说句俏皮话,“建筑师心有多大,地球上的建筑就有多大,你们的心有多怪,地球上的建筑就有多怪”.人生和世界的游戏真的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2020年是什么建筑你会知道吗你可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最近在建筑师年会里作了一个主题为“创意到底从何而来”的发言,我认为创意由两种途径得来一是天生的,创意是天生的,就是给十个亿,也没办法创造个莫扎特,二是“狗急跳墙的时候”才会有创意,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迫使你被动性地进行创意.

检测设我们在一个荒芜的地方造了一个房子,我们就改变了那里的整个生态,改变了行为方式,前面的好几位建筑师都讲到了这个问题.其实,一个建筑物等于是一个集成电路,就像集成在地球上,设计得好,设计得合理都能改变地球上的通路,改变信息,改变生态等等.

2008年刚出来的一本书《我们智慧的地球》,从某个角度来讲,所有的建筑都是资本、创意等密集型的结合体.这么多方方面面的资源都由我们建筑师整合起来,风雨变幻、大自然变化、人类需求的变化,人类活动新的方式和信息都通过建筑师来传递,建筑师是中间的桥梁,是媒介,是纽带.

张俊杰(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接下来的25~30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将面临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型,这也是建筑师创作的黄金期.中国的国际化水平和经济在稳步发展,今后的25~30年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人才也将面临国际化的考验.

因此,对于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这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建筑师要摆正心态,来协调,解决客户问题、社会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还不成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建筑师如果带有英雄主义的心态,会常常遇到悲观的情况.第二,建筑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应该有全球的.国际的眼光,整合社会上一切资源共同实现社会的价值、项目的价值.第三,我们的建筑师要站在国际平台上,做当前的事情.另外要注意普及知识让群众了解建筑的价值和设计理念,引导帮助他们辨别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是丑建筑,建筑师在公众中,在社会上绝不能失语.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建筑师面对的前景非常辉煌,但道路将很曲折.

(自由交流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

摄影:刘锦标《建筑创作》杂志社摄影师


收稿日期:2009年12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