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文学科略思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76 浏览:13753

摘 要 :随着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人文学科处于尴尬边缘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传统学术治学精神利弊的分析梳理,力图对人文学科研究的做出自己的一些反思.

关 键 词 :经世致用, 本心

随着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在社会群体浮躁情绪的涌动和物欲利益的追逐下,学术研究的价值趋向发生严重的偏向和扭曲.尤其是在人文学科领域里,传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日趋式微,人文学科处于尴尬边缘的地位已是不争是事实.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传统学术治学精神利弊的分析,力图对人文学科研究做出做出自己的一些反思.

综观几千年传统叙事语境下的中国学术,治学精神多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的追求,“即把一切学术文化完全纳入统治者‘道统’并成为他们的工具,一切矛盾都消融在善恶的观念矛盾之中” 就传统学术而言,其目的就是求真求实,求真求实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经世致用的终极目标在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种求真求实的目的带有理性实用的色彩,体现出现世功利的道德价值的关怀.学术不是纯粹的思辨,而“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妥善的处理它(面对的现实问题),┉┉用理性做为实践的引导,来规范塑造情感,愿望和意志就行了.” 这样,学术的指导原则是以儒家道德“内圣外王”观念为追求,“内圣外王”之道重在通过内圣的修身作为,而到达外王的境界.两者相辅相成,矛盾性的交融中呈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学术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传统学术中说中说体现出的就是为人生名利和权势的现世的实际生活而求学问的目的.所谓的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追求只是一个政治和道德观念架构下的空壳罢了.这种为学术的目的只在于现世短暂人生的物质价值.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以政治和道德理想的追求为目标,体现出现世的强烈的学术关怀.而对于人生终极精神价值方面的思考则少的多.当学术经世致用的目的真正升华到人生所要追求的超越现世关怀的终极价值探索时,我们只能在历史中落魄的文人的诗词中找到片段的感叹.


以传统经史关系为论,当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被确立以来,传统的经学和史学关系的是非论见就有着数千年复杂的历程,历史的发展“与非宗教,重经验的中国实用理性有关.” ,每个朝代都很重视修史,数以千计的史学著作流传至今,但其学术思想都渗透着经学的观念.在儒家经典的义理解释作为历史观念的导向下,传统的历史研究在“理”“势”的指向下形成以史为鉴的永恒追求.自清一朝,传统的学术获得空前发展,学术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境界有所提升.前明顾亭林等遗老提倡经世之学,大有纠正陆王心学思想之流弊,痛思亡国之恨,于求真求实中多找精神之所寄和学术情怀之所得.这种打破传统理学僵化的思考方式,无疑为后来乾嘉汉学的辉煌做好铺垫.乾嘉汉学承前明遗老学术之溯源,与汉学和宋学之争下,对训诂铭文考证和传统经典的诠释作出新的贡献.而其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的定位与前辈顾亭林等相比,逊色不少.他们多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沉浸于考据义理和辞章之辩中,这其中有时代高压政策的影响,但更在于文人失去其本心,其学术所求之真和实,只有其形,而无其神.从“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追寻中,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在理性实用的引导下,呈现出严谨朴实的治学风格.但守成有余,创新不足.此中原因多在于儒家经学“述而不作”传统思想的影响.历代文人,皓首穷经一生,恪守祖宗家法,奉经如神.察举和科举选官制度的实施,使得文人于书斋中注经解经,以求功名富贵,学术经世致用的目的彰显的流弊和影响日益深远.

通过以上对传统学术价值取向的原因探求,可以看出,传统学术的价值取向定位于经世致用的目标之中,并以此为标准,在实用理性观念的指导下,学术的精神取向怎么写作于政治和道德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传统的学术研究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定位,但表层的治学理念下的精神性的人文终极的关怀非常缺失,缺乏对道德和人性的终极目标的探索,没有取得超越于现世的拷问和成就.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的生命活动范围归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若以此四等境界做比思考传统学术的话,会得出很鲜明的体验,自然和功利境界常态的物质追求是中国人传统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而所谓的道德和天地境地是人生道德价值追求的圣人之境,天地境界即所谓的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至高之境.以此四等来分的话,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目标追求只是在自然和功利的境界,而西方求真求实的学术追求早已超越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功利之境,体现出道德和天地的精神价值的终极追求.

当我们的视野投射到当下之时,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在中西文化冲突融合多元化的时代,西学以咄咄逼人之势,呈现出话语霸权的不可动摇性.我们的文化被置于一个边缘的地位,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我们一面对西学思想的深刻和观点的创新表现出艳羡和学习的精神,另一面,我们又固守传统,为几千年来悠久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对西学表现出排斥和批判的态度.这种阿Q式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胜利法,得到的快感只是暂时的,而后所要面对的痛苦则是永久的.令人为憾,名利和权势的招手,使得许多学者丧失本心,僵化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而不能自拔.许多人于道德学术规范不顾,做着自以为得意的文字垃圾.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人都有出于自然的本心,这种本心不是后天的教化,而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自我本心是要通过良知的反躬.而这本心就是今天学术研究应该具有的标准.

前路漫漫,当下的学术研究,在立足传统的时候,不仅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建立新的学术话语,适应于我们的时代,这才是目标.一面要吸收传统中有益的治学方法和经验,在方法论上有所继承和创新,另一面还要在学术的本体思考中借鉴西方学术的精神价值,以适应多元化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许凌云:《儒学与中国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9页.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557页.

作者简介:崔飞红,陕西西安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级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