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时代的文学教育”小引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436 浏览:82507

从2006年初开始,我奉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的指令,为研究生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专题课.到2011年春季学期,这课程已讲了六轮.总题目不变,各讲则合纵连横,每回调换三分之一.尽管用心讲学,我还是担心浪费同学们的宝贵时间.八个二级学科,诸多专业方向,将近一百名学术趣味迥异的研究生,这课可不好讲呀!因是必修课(北大中文系规定,研究生须在此课程与“蔡孑民学术讲座”中二选一).即便讲得不好,也还是听众满堂;每念及此,惴惴不安.

2011年4月11日,我做了个课堂调查(不记名),想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再决定来年此课程的去留.没想到,效果还很不错――填表的92人(56名硕士生、32名博士生、2名本科生、2名访问学者),态度如下:

(1)您是否喜欢本课程

非常热爱-42,比较喜欢-40,一般-7,不喜欢-2.

(2)通过学习本课程.您是否有所收获

收获很大-64,略有收获-25,没什么收获-1.

(3)本课程是否激发了您的学术热情

A.是的.我从此对学术充满热情-31.

B.略有引导作用,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学术研究的兴趣-50.

C.没感到有这方面的效果,对学术仍持原来的态度-9.

D.不仅没有激发热情,反而对学术更感无趣或是恐惧了-1.

(4)您认为本课程是否有必要为研究生持续开设

非常必要-67,可设为选修-25,没必要-0.

在眼界甚高的北大学生嘴中,“不讨厌”已属于褒义词.此课程虽有“选修”与“必修”之争,但没人说不值得开,这让我很满意.

对所有学生来说,这不属于“专业课”,因而可以随意挥洒.期末作业,依旧有很精彩的.除了这里选刊的十文,若野田宽达《谈谈“学者生涯与学术道德”》、李或《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职业能力――浅谈中文教育的改革之路》、高山《从个性到共性――论北大中文老师的转变》、谢安安《浅谈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训练与打分的矛盾问题》,直接褒贬北大中文系的教学与科研,对我这个做系主任的,很有启示.

这已经是我第四次选刊这门课上的学生作业,每次都是十篇左右,拟一个题目,写一个小引,交给关注“当代中国学术建设”的杂志刊出:第一辑刊《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5期、第二辑刊《云梦学刊》2008年第3期、第三辑刊《云梦学刊》2011年第1期.转了一圈,这次又回到《社会科学论坛》.对于这两个杂志的鼎力支持,我心怀感激――因学术评估的关系,越来越走俏的中国学刊,偏向于发名家文章,不太看得起研究生的作品.更何况,这并非专深的“论文”,而只是表达年轻学人的热情、迷茫与渴望的“随感”而已.但这些不太“学术”的短文,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学术的趋势、缺憾与潜流,十分有益.我甚至想结集成书,立此存照,留赠后人.

每回选文,不以分数论英雄,大都指向我关心的话题.这一回的文章有点散,如何命题想起调查表上,得分最高的是谈论西南联大的《永远的“笳吹弦诵”》,评价较低的是《从工具书到数据库》,换句话说,同学关注的是学术史、学术理想以及学术热情,而不是具体的治学方法(好些同学甚至表示,我不该撤去原先讲授的“学问与人生”这一讲).既然如此,就以“专业时代的文学教育”为题.


2011年9月9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