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生复合型能力诉求达成模式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22 浏览:85039

摘 要 :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研究生,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其能力要求具有复合型的特点,主要应具备创新能力、学术能力以及行政职业能力,行政职业能力是其特色能力,而要达成诸多能力诉求则需要依赖校府社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公共管理;研究生;行政职业能力;校府社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82-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层面,培养具有一定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与其他专业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特色明显, 一直以为政府部门及公营性非政府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专业目标.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在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必须符合社会管理实践需求,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社会价值,这是高校培养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

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化、技术化与社会化,这些社会特质均给公共管理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公共管理事务不断增多,公共管理问题屡有出现,因此,只有具备复合型能力结构并具有较高能力水平的人才能应对当前复杂的管理现实.本文对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能力结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达成能力诉求的“校府社互赢共建”的创新培养模式.

一、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特殊定位

公共管理学科是以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研究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学科目标是促进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机构出台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与怎么写作,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序.因此,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大多是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沟通等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自治组织等从事各层次具体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决定了高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结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能力水平.

全国各高校对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基本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思路,研究生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训练、社会调查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社会实践方面,主要通过进驻固定实习场所进行周期性实习来演练和提升实习实践能力,力求在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公共部门管理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技能,从而适应依法治国与社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


二、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复合型能力的结构诉求

一般而言,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是人们为完成各项活动所均需具备的普通能力,后者则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个性特征的总和.公共管理类研究生顺应社会变化,适应专业特点应该具备高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所以,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局限于单一层面,应该是多层次能力的统一体,实践能力是逻辑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术能力是基础能力,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行政职业能力及公共怎么写作能力是其旨归,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能力是一个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能力多面体.

(一)核心能力――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我国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开设大量的创新类课程和创新类实践项目.目前来看成效比较明显,但由于实践本质所决定,理工科的创新比较容易培养并且也比较容易衡量,文科研究生的创新有些关注不足.

所谓创新应该是一个总体表达,既包括创新意识,也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机制等,相比较而言,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最本质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因为,创新能力就是学生在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技巧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学生个体在拥有高涨的创新精神状态前提下所释放的创新潜能的集中体现和实践表达.

如果我们考察各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过程,就会发现普遍存在“重概念定义,轻管理实践;重理论体系,轻方法策略;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的现象[1],这种现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培养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需发挥教学、科研和校外实践多方主体作用,注重校内校外两方面力量:一是要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和探索多种考试方式.二是紧密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特点,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有系统地组织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带着“问题意识”去基层行政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集中体现为阶段性的专业实习,将课堂内所学理论与政府岗位进行有机结合,可以确保研究生的实习选题可以和毕业论文选题一致或者保持连贯性,通过校外实习使得学生的论文选题具备实践基础,带着实习选题进行实习,能够对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研究获得原始资料,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术论文写作,从而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基础能力――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是一种完全内化于个体中的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信息时代社会环境下,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学术能力具体应该包括科研统筹规划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科研沟通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学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中最希望学生能够获得的能力,是最核心的教育目标.而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容除了五种能力之外,还应该包括提高逻辑思维水平、提高其对公共管理问题的意识水平以及阐述、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来看,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学术研究热情不高,研究态度不够端正,同时又因其缺乏实际管理经验,不熟悉公共管理实务及其规律,使得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能力发挥不足,很多研究是在进行拼贴创作而缺少广阔而深刻的学术视野,这样既影响了学生潜力的进一步发挥,也对公共管理现实缺少解释力和指导力.因此,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锻炼其学术能力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引导学生对学术研究严谨认真的态度.课堂讲授中不仅强调学科规范性内容,更要鼓励研究生拓宽理论知识的知识面,不要囿于管理专业的狭隘视野,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来审视管理问题,拓宽其科研的广阔视野,培养和提高其学科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为管理类研究生提供研究平台和实践平台,通过导师指导学术研究团队的形式来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其学术能力,通过改变和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实习实训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加强理论和实践的交叉结合.公共管理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管理游戏、研讨法和经验交流法等教学方法,能够围绕公共管理和政府管理的中心任务进行研讨式、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从而能够全方位地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学术实践能力.

(三)目标能力――行政职业能力

与其他专业研究生能力构成与要求不同,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是其行政能力的开发和提高.行政职业能力是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必备的专业能力.行政职业能力是指个体经过培养和训练获得的能与未来从事公务员等岗位相适应的能力要素的综合,具体包括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与应变能力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