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教师培养机制对我国的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29 浏览:69925

从世界发展趋势看, 教师的培养模式逐渐趋于开放化、多元化――培养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国际化竞争激烈的21世纪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故人才的培养者――高校教师自身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讨论几个教育发达国家典型的高校教师培训机制,探讨国外高校的教师培养机制的经验,为我国建设完善的高校教师培养机制提供重要参考和启示.

一、美国:大规模创新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与其拥有高水平的高校教师是分不开的.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美国各高校、专业协会等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美国的高校教师主要来自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为适应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1993年-2002年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AACU)和研究生院委员会(CGS)共同开展了“未来教师培训计划”项目(PFF),旨在将博士研究生培养成为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人,使他们具有教学、研究和专业怎么写作的职业能力,为他们未来选择教师职业创造好开端.PFF的最根本理念在于:培养大学教师的博士生教育不仅要继续为博士生提供成为研究者的机会,而且还要让博士生拥有独立承担多样教学责任的经历,要为他们提供观察或亲身体验为学科、院系和高校怎么写作的机会.

PFF的主要实施有:(1)学分课程.PFF的目标是将课程和活动融入学术项目和博士学位的学术要求中,而非一个加到博士生已然繁重的学习任务上的负担,是与正常的专业学习结合.(2)证书.如印第安纳大学传播和文化系开设了一个教学证书项目,其教学内容涉及博士生们如何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如何备课、如何获得终身教职等.(3)研讨班工作坊和非正式学生活动.这些途径也为学生接触教学职业问题,了解教学和学习概念提供了机会.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的PFF计划中,博士生们会参加全校范围的PFF系列餐会,在这里大学教师、博士生们可以和同行们探讨大学教职相关的许多问题.

现今我国在高校教师培训方面,应试思维仍盘亘其中.对教师培养的效果通过考试来衡量,结果更多的是陷入了证书文件的形式中.转变方式,实干兴邦,或让我国高校培训机制更好的实现初衷.

二、英国:以人为本

英国的高校培训机制是将培训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很好地体现在重视教师员工的培训上.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拥有百年光辉历史的顶尖大学,至今已出6位诺贝尔获奖得主.利兹大学设立了大学员工培训与发展中心(SDDU),将教师员工的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促成因素对待.该中心通过建立全员培训与发展体系,提升了校内每名教师员工科研、教学和管理的能力,增强了员工的竞争力,使其配合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最终为大学的教师和研究做出贡献,为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做出贡献.该中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1)专业的培训团队.团队通常由资深管理专家及MBA专业人员组成专门工作团队,围绕学校发展核心,制定出涵盖教学技能培训、知识转化能力培训、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培训等.(2)培训与时俱进.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播的场所,更要以开放包容的状态去认知世界,培训亦要有时代特点.(3)全员性与人性化设计.SDDU的培训面向校内全员,不仅有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和教学相关人员,还包括研究生.培训内容涵盖了教学方法、项目申请、教学管理及与企业打交道等.(4)影响力.为了提高受培训教师的积极性问题,SDDU考虑到了从事科研和从事教学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不同,将培训课程和活动大多安排在午餐活茶歇,使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学习.在激励方面,SDDU设计了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长与涨薪和晋升挂钩的机制.因而使培训充满吸引力,同时保证培训的常态化运行.

三、澳大利亚:考量量化,细致入微

澳大利亚对高校教师的培训,从职前到在职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则.早在2002 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对新教师的有效计划》,其中用“职业经历”代替了“实习”,把“职前经历”纳入整个职前培养计划中,并且在不同的学校环境和学生群体中进行“职业经历”训练.澳大利亚高校采用的目标管理模式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成功地结合起来,教师所属部门参与教师自身制定的培养计划,并反馈评价与意见;除了一般意义的岗前培训,还会对新入校的员工进行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定位和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培训;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针对性培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根本途径,培养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应该成为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总的来看,十多年来所进行的质量建设工作大都是质量建设的基础性或的工作,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等宏观和硬件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微观的教学过程和普通教师则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顾国外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工作,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学术”的理念和实践不仅将教学提升到与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为质量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实践知识是为了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并且真正指导实践的知识.因为当教学成为学术,教学就成为一个具有无限创造空间值得深入探究的领域.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不仅着重与高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而且还着重于其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怎么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姚玉琳,讲师,现任职于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姚佳妍,工程师,现任职于雀巢(中国)有限公司长春分公司,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