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942 浏览:105929

摘 要 :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以就业弹性系数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因此要扩大就业规模,提升产业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关 键 词 :产业结构 就业吸纳能力 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S12006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我过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就业缺口,但很多地区却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反映了我过当前出现的严重结构性失业.

经济学研究发展,就业率会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呈现自然增长的状态.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2%,自然失业率就会下降1%.我国近来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带来的却是高的失业率,与奥肯定律不相符合,经众多学者研究发现,究其原因则是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朱轶、熊思敏(2009)利用DEA方法,引入交互效应模型,对我国整体与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第三产业才是制约整体就业贡献的主导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会对我国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姚战琪、夏杰长(2005)通过对中国转型期的投资、技术存量的变化、人力资本、城市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依次是工资的增加、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综上,国内学者对就业效应的分析是主要利用就业弹性、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或者将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等概念引入,分析行业就业不足产生的原因.因为各个行业间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所以对某一行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进而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而且其更多的现实意义更值得重视.本文以就业弹性为基础,分析我国各产业拉动就业的能力,以期对我国就业吸纳能力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有条理的进行阐述,为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设定

就业弹性,指经济每增长百分之一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其中L表示就业人数,Y表示产业产值,则E表示就业弹性.本文利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测度就业弹性E.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令

对该等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如下等式

对上式进行线性回归,求出β的值,β值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就业弹性E,lnA可以表示为常数项.

(二)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的就业人数和经济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本文利用的统计软件 Eviews6,根据对数线性模型估计方法,利用2003-2012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中这十年间中国各个产业的就业人口数与相应增加值的数据,估算各个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 我们得知,2003-2012年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值是-0.2078,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就业人口则下降0.2078%;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401,这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就业人口增加0.3401%;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 0.1512,这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就业人口增加0.1512%.

显然,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最大,第一产业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最小,而第二产业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处在第一、三产业之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就业吸纳能力从就业弹性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而第二产业就业的吸纳能力在持续减弱,因此劳动力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现阶段呈现出来的 “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是结构性失业造成的,我国劳动力资源只是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的匹配不合理.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只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