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着把钱挣了

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964 浏览:103970

《小时代1》的嘴仗在上映之后开打,间接鼓励了不少人钻进电影院一探究竟.而到了《小时代2》,排片从强势的50%下降到三成多一点,显然需要更多的话题和更激烈的争吵.于是宣传方陈姓总监出长微博一篇,依然紧紧抓住郭敬明的“票仓”人群——十几到2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二三线城市青少年,以第一人称“我们”作为情感纽带,发表了对这个“黑暗世界”气壮山河的宣言——“我们是脑残粉,但我们不脑残”.

大概是《小时代1》的碾压式排片把小伙伴们吓住了,与之档期冲突的导演几乎都坐不住了,《青春派》导演刘杰表达得比较隐晦,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导演高群书发言就暴烈得多,“粉丝们为护主,谩骂一切对自家教主的批评这种恶习已经成了网络癌症.网络江湖,人人谈粉丝色变.教主们不但不制止粉丝们的疯狂,显然很享受这种助阵,老板们也很享受粉丝们带来的利润”,“老不死的也是强大的一群,不会无条件无休止忍受小崽子们任意欺凌侮辱的”.

这既是反击,也是策略.不管你是不是这样认为.哪怕是意气用事或居心险恶,但凡能帮忙把观众拉进电影院、拍出真金白银写票的言论,都是不折不扣的营销手段,而当下在上映前前后后的营销大战,是比电影本身更多亮点.已经有好几位电影记者和影评人哀嚎,为什么我们永远都在讨论票房、营销手段,永远都在骂架,就是不讨论电影本身.

前段时间上映的杜琪峰的《盲探》口碑良好,从编剧到导演再到主演,阵容不能不算强大,但是因为这个故事的话题性少,宣传方的策略也过于老实诚恳,规规矩矩专访、明星发微博转微博、导演编剧专访、发微博转微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于是片子的票房也如他们的宣传一样不温不火.而反观《小时代1》上映前后,郭敬明一人就抵得上千军万马,把电影宣传活活做成了个人秀.


一部电影的质量把控首先要落于前半程.从策划到剧本完成,决定了一部电影的立意,一旦决定启用郭敬明或赵薇这种明星导演,那么这个过程的任务就更重了几分.而走粉丝电影路线,到目前为止却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捷径.目前能从中国观众口袋里尽情掏钱的电影,要么是粉丝电影,要么就是源于现实又稍稍高于现实的电影,《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不是粉丝电影,但他们有足够完整的故事,有一些戳动当下观众内心的东西.数据也会掩盖一些问题,票房跟艺术成就不能画等号,名垂影史的票房失利作品比比皆是,就像你不能以一场战役的死亡数字对比推论一场战争的结果,长期处于数据迷恋,营销变得比电影本身重要(现在已经是了),凡事都用票房说话,最终是会向最低兼容妥协.

《小时代》在营销上使用的种种手段,也是观众所无法预知的.比如在某网站举行关于《小时代》的“微访谈”中,原本由网站人员邀请了持正反意见的双方影评人出场讨论,但因为该网站是《小时代》的独家,营销总监亲自出马选定了与他们合作甚密的几位影评人嘉宾,对它进行“打是亲,骂是爱”的探讨,把味变成了温情脉脉的期待、满眼粉红的希望.

对于烂电影的营销就是附骨之疽,越是烂的电影卖出了高价钱,越证明营销手段的高超,把人骗进电影院之后,越会让人欲哭无泪.观众仍然是没有决定权的.苛责观众的口味固然不智,但郭敬明们精准背后的投机与各种浮夸的营销手段又能对这个电影市场有多大的帮助?而到底拍一部烂片对观众伤害大,还是他们红眼撕咬档期对观众的伤害大?又或是被各种宣传手段忽悠进影院、失望而出伤害大?也许再来10部盆满钵满的《富春山居图》,再来20个满怀恶意的《小时代》,你们就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