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实施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71 浏览:71613

摘 要:随着大学英语的要求不断提高,有限的大学英语教学学时使得教师无法利用课堂教学实现大纲要求.为此,实施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成为落实大学英语学习、提升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将大学生零散的课外阅读现象提升到系统的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高度去认真思考、探讨,并尝试实施.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建构主义 课外阅读教学实施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毋庸置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形式的英语语篇,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还是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养成用英语思维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大学英语教学学时普遍偏少,课堂内阅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够,即使部分学生注重课外阅读,也往往是阅读量不够大,涉及的题材不够广,目的性不够强.对课外阅读训练也通常因词汇量不够,或背景知识缺乏,或更多关注语法知识点等而弄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了语篇的整体美感,并非真正锻炼语言能力的阅读.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仍然不能有效地读懂英文资料.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一直是得分率比较低的事实也可以证明.即使是心智发育较成熟的大学生,也很少有坚持系统课外阅读,往往是能读多少算多少,读成怎样是怎样,随随便便,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研教改的重大课题,如何利用逐渐减少的学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也是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Hess & Jasper(1995)提出“学外语的一个途径是到把该语言作为本族语的国家生活;另一个途径是用目的语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中得到乐趣”.Krashen(1988)在《The Power of Reading》中也指出:“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看来,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让学生从事一种高品质的、反思性的、体验性的自主阅读刻不容缓.

一、课外阅读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提出为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以及维果斯基(Vogotsgy).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建构主义理论源于认知发展理论.其要义是: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社会背景下,或借助他人的帮助,或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 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何克抗,1997:75)所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并非取决于学习者复制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教学的过程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该理论与几经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相契合,也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核心观念相吻合.它们均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意义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作为教师应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环境,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不断开拓教学渠道――实施课外阅读教学,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及意义

1.对教师的要求

对教师来说,应先将自己从“课堂中心”这一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首先,大学英语阅读材料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学科融合性和延伸拓展性,这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有一位教育专家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涉足一些崭新的知识领域,学习一些过去从未接触或知之甚少或不屑一顾的东西.例如经济贸易、政治法律、社会人生、科技医学等等知识,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师有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为他成为出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夸美纽斯说过:“深邃的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来自深厚的知识积累.”赞可夫也曾说:“教师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真正的财富.”其次,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思维加工过程,它要经历一个“感知――理解――选择――应用”渐进的认知加工和情感体验过程,所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情感为手段,定期过问阅读状态,并及时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方法上的疏导,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促进者和鼓励者.项茂英在《情感因素对大学教学的影响》一文中表明,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并指出情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情感因素因人而异,出色的促进者和鼓励者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出最佳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感因素.这需要教师用心投入.罗杰斯认为:教师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自己应该首先全身心投入,给学生以示范感染的作用.他要求教师具有下列优秀品质:(1)诚实;(2)信任学生;(3)尊重学生;(4)有同情心.只有这样,才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2.对教材的要求

既然打定主意实施系统的课外阅读教学,就得有一套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外阅读教材,按照Krashen(1985)提出的语言输入检测说理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prehensibility)、趣味与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i+l).Krashen的“输入检测说”为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可理解性”和“趣味性与关联性”又是笔者认为选取阅读材料须遵照的重要原则.

“可理解性”,即所输入的语言材料,让学习者一定能够懂得,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如果提供给学生的材料生词过多,难度过高,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听读那些理解不了的语言简直是浪费时间.即使是好学者也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一旦学习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复杂的概念上,语言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便失去了真正的目的和有效性.如何把握“可理解”的度,笔者认为也可参考Krashen提出的“i+1”输入原则.在Krashen看来,如果语言输入全部是学习者很容易理解的材料也是不可取的,这将无法起到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的作用.语言输入的内容应有适当的“信息差”也就是“i+1”理论中的“1”.其中“i”为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1”就是高于现有的知识层次,也就是说语言输入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稍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因此,“可理解性”成为笔者选材把握的首要原则.

“趣味性和关联性”则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阅读.Krashen认为:“要使学生对语言输入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意义上.”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学习.他还认为,“无意识”学习能够习得语言,“有意识”学习只能“认识”一门语言.又由于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在选材时还得考虑新旧知识经验的衔接、关联等.“趣味性和关联性”也是选材的又一重要原则.

此外,在挑选课外阅读材料时,还得考虑到它的“新闻性”.众所周知,新闻信息往往紧扣社会主题,并具备真实性和时代性.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通常具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沟通时产生的成就感更加激励着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外阅读.

笔者坚信,选定合适的读物也能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近两年来,笔者在选取阅读材料方面投入了精力,研读了一系列的阅读材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英美杂志是极好的新闻信息材料;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如《简爱》、《呼啸山庄》、《清秀佳人》、《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内容原汁原味、生动有趣,而且语言地道、规范.

3.活动安排

(1)师生共编课外阅读教材

之前,已经谈到了选材原则:可理解,有趣味,新鲜等,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有难度,尤其是学生时间不够,容不得他们从茫茫数篇中“精挑细选”.为此,教师安排了与学生共编教材活动.活动之前,教师根据选材原则和学生学情,在研究读物与课本对应关系的前提下,选定了适合学生的读物100篇.活动中,教师将这100篇按内容分类(如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类、科普类、新闻信息类等)平均分给10个小组(每组3人或4人),每组将分到10篇文章,小组成员认真阅读,共同探讨,然后从10篇中挑选3~4篇本组成员大都认可的上交作为阅读教材,再由教师按一定顺序编排并装订成读本.之后,学生再根据自己实际自选至少三部作品和两种报刊,读本加上自选部分就构成了他们那个学期即将使用的课外阅读教材.这项活动往往在开学之初的第一、二周内完成.

笔者推崇这一特殊的选材方式,是因为活动很真实.设计了真实的任务,学生刚一开学就真正快节奏地整体感知了部分美文,又真实地尝试了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的滋味,教师也给予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开学之初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学生更积极地投入以后的系统课外阅读.

(2)定期开设讨论课

选定了课外阅读教材,教师就得落实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有手段的去读,把“读”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师压给的任务.缘于此,笔者在使用读本过程中特别强调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其一,处理好教师用与学生用的关系.教师读读本,应挖掘得更深,涉及的知识面更广,考虑的问题更全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例如帮助确立阅读目标,激活认知结构,解答阅读疑点,调整阅读状态,解除阅读困惑等.无论怎样,教师用读本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快乐阅读读本并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其二,处理好课上用与课下用的关系.读本主要是在课下用,但课上也不能不用.可以这样讲,课上用既是对课下用的检查,更是对课下用的督促.就好像拆一件毛衣,课上教师帮助拆出个头,让学生课下把线拆好、烫直,教师在课上再称一称拆出来的线的重量.

为了让“两个关系”的处理达到尽善状态,教师应定期开设讨论课.讨论课既有示范作用,又有督促作用,启发学生怎样反思性阅读,怎样自主阅读等.讨论课前约一周,教师再次明确阶段性阅读任务,提醒学生读完文章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还需要对阅读过程、结果进行检测、反思,以便在阅读受挫时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阅读顺利时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如下自我提问:(1)是否明确本文的阅读目标;(2)能否调整出良好的阅读情感;(3)是否完成阅读任务;(4)能否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5)对自己的阅读效果是否满意等等.也可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点、收获、经验之谈等记载下来,或与同伴切磋,或在讨论课上交流.阅读反思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为了保证讨论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应有意无意地与学生聊起讨论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参与价值的认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及学校都很看重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在罗马尼亚,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开设讨论课,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缄默不语,这会使导师对他产生非常坏的印象.只要敢于表达,就有进步的空间,即使说错了也比什么都不说好.讲点课外的信息,激发学生的表现,学生就会督促着自己增大阅读量或读得更加深入,据了解,有的学生在讨论课前一两周内每天阅读近20页,大量的阅读,让学生不仅获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而且收获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既有助于讨论课的顺利开展,又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维果斯基认为,新知识的形成是在个人主观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知识的积累发挥潜在的作用,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中形成的.在讨论课上,教师不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且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例如,适当地给学生搭建支架,善于运用教育机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设最近发展区”(顾明远,孟繁华,2002).用真诚、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项努力和进步,营造、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对话氛围.给出的讨论话题不能太大或太抽象,精心策划讨论话题,对一些学生陌生的话题应作适当的调整,换成与当前阅读主题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讨论时间也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支配,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通过积极参与并主动地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讨论课上,学生运用目的语的机会尽可能多,语言输出量尽可能大.另外,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可采取宽容态度,因为过分注重语言交流过程中的正确度会使学生担心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而使学生回避交际和依赖老师.讨论结束时,教师最好用目的语对讨论课的情况及时的、较客观的讲评与总结.让学生再次认识自我,以至于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去努力.讨论课原则上每月一次,每次2节课(约100分钟),这样的讨论课,学生不但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且专业知识更加扎实.

(3)阅读成效展示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自己不断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在某一点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升华文本的内涵,或丰富自己的体验,或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或习得和积累语言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开展作业展评活动.

其一,建议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虽不陌生,但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好加以指导.主要是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做摘引、整理式的读书笔记,主要针对那些或知识性较强的,如生词、短语或格言警句,或美文段落;二是鉴赏评价式的读书笔记,这与以往的读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个类型的读书笔记更多的是锻炼同学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最初应从被阅读作品的语言入手,渐渐涉及其他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循序渐进,有点收获就行,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三是启发联想式的读书笔记.阅读是产生灵感的最佳时机.读着读着,偶然的灵光一现,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创造.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把受阅读启发而产生的合理的,甚至是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与联想诉诸笔端.学生是否做了笔记,是否是高要求高质量的笔记,都得看笔记展评结果,学生把自己的笔记本交出去让大家观赏,其实是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习能力等公布于众,这一点作为大学生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们大部分人在意这个展评结果.这恰巧也是老师希望的.学生在意结果,就会注重过程;注重了过程,阅读才真正有成效.学生才会对阅读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知识的意义,无形之中又督促着学生自主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展评”,何乐而不为?

其二,模仿朗读和背诵.笔者认为模仿朗读和背诵,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习得和积累语言.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形成,“习得”远远重于“学得”.而学生书面语言的“习得”,主要得益于诵读积累.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把要学习的语言烂熟于心,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会奔涌而出.以往的课外阅读,学生过分拘泥于文中字词句知识,习惯于对文章进行肢解或作烦琐的分析或应对附在篇后的试题.即便是根据要求背诵一些篇章,也大多是为背诵而背诵,不能通过朗读和背诵来体味、欣赏文章从语言到内容的美,这样的背诵,一点乐趣也没有,起不到语言习得的作用,因此,必要时教师还得指导学生背诵,鼓励学生多模仿地道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不同的抑扬格式及韵律,体会到音乐般的美妙.从音节上、感情上、神韵上,理解文章整体的美等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这样,才真正把书本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一旦用到,才会顺手拈来.二是习得和积淀语感.语感训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笔者认为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语感实践,第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仍要求学生广泛阅读,通过阅读吸收知识,学习语言,开阔视野,使思想更具体、更充实.读出语言描绘的形象,读出语言传递的情感,读出语言表达的道理和思想,读出文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从而习得和积淀语言的分寸感、语言和谐感和语言情味感等.语感分析,也必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笔者认为阅读分析应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模仿朗读和背诵的成果,也有定期展示,展示时学生情绪高涨,似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有些学生挑选了读物中最精彩的对白,模仿读物中人物的口吻,必要时还有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表演着.见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由衷高兴.这项活动难度不大,但确实有效,训练了语音语调,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也增添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其三,再创作尝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里的“再创作尝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尝试创造性复述原文.学生反复阅读原文,把握原文精神,再试着改换文中的人称,改变文章的体裁,扮成不同的角色等“走”进文章,使自己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进行大胆又合乎情理的想象,然后挑自己最拿手的叙述方式(或顺叙,或倒叙,或插叙),创造性地复述原文.这样的复述,不仅让学生更加熟悉阅读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尝试创作并编演剧本.让学生尝试再创作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学生挑选读物中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典型的作品进行再创作,改编成剧本.设计人物的经典对话,或重新安排人物命运,或让故事的结局更具戏剧性等.然后自导、自演其剧本.演展时,要布置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出色发挥,这项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及社会背景等,使阅读活动变得立体化. 三、结语

别利亚耶夫总结了外语语言技能掌握的三个过程(也称三个层级):领会式掌握(receptive mand)、复用式掌握(reproductive mand)与活用式掌握(productive mand).领会式掌握表现在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即听得懂和会阅读.复用的特点是再现过去感知并掌握过的某些语言材料,如利用背熟的语言材料讲话.虽然内容上还不能按主观要求自由地表达,但它在形式上已表现为主动说和写.活用式掌握是最高的层级,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能创造性地运用再认和复用过的材料,已具备灵活运用该语言的能力.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大学生对二语习得实践了由领会掌握到复用掌握,最后到活动掌握的过程.系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也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而用英语思维又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更直接地习得语言,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仅仅靠大声呼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无法满足学校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因此,拓展大学英语课外教学渠道势在必行.除了在实施课外阅读教学上执着努力外,还得鼓励学生开辟其他学习途径.例如,利用网络这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实行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最终达到自由运用外语表达和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