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汉语词语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25 浏览:16096

摘 要 :文章通过厘清“借词”的定义,梳理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借词类型,并总结了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生存状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借词;历史;类型;生存状况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90-02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它敏锐地反应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正如萨丕尔所言,语言像文化一样,是很少能自己自足的.经历了1500年变迁的英语,从最初的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至当今流行于世界的语言,这与其词汇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几个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大批英语词汇进入了汉语,反过来也有不少汉语词汇进入了英语.两种语言这样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对象:英语中的汉语词语,也就是所谓的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一、借词的定义

借词,也称“外来词”,其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支持狭义定义说的学者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语言是带有严格等级划分的系统结构,主张把借词的概念限定在因音译而变换的词汇,即所谓的“音译词”才是借词.”而广义定义说认为,除语言学这一维度外,也应把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研究借词的范畴,“不论语音上的模仿还是语义上的模仿,新词都反映了外来语言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借词”广义定义,即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借词.因为这样不仅不用考虑借词与其原型是否在语音上相同或相似,还对研究语言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

二、汉语词语进入英语的历史

英语的词汇众多,表达丰富,这与其善于借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语言密不可分,其中汉语在丰富英语词汇方面功不可没.在英语各类借词的来源中,汉语的数量排第11位.汉语词语进入英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将从三个阶段,即战争前、战争至建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来考察汉语词语在英语中的发展历史.

(一)战争前进入英语的汉语词语

这一时期中英两国的交往很少,因而进入英语的汉语词语数量有限,主要以国名和贸易往来的商品名称为主.由于在1637年英国船队来华运茶以前,中英多是经由第三国甚至多国进行接触的,1637年可视为一个节点.英语对汉语的借入分为间接借入和直接借入两个阶段.Silk、China和tea是间接借入的典型例子.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的记载,silk一词于公元888年,即中国的唐朝,被借入英语.该词源于拉丁语sericus,而s-ericus又源于希腊语seres.据此可断,silk是通过“丝绸之路”被带至地中海沿岸,然后经希腊到达英国的.China一词的前身是Sinae,源于秦朝“秦”的汉语发音.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在到达中国时,将其称为Cathay.后来随着海上通道的开辟,来中国的商人越来越多,他们发现被马可波罗称为Cathy的国家与China的地理位置吻合,于是欧洲人便统一称中国为China.至于tea一词,则源于闽南语的发音de(后又演变成te或tay),是荷兰人将此发音经由爪哇带到欧洲的,于1602年进入英语,成了现在的tea.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语中的汉语词语都经历了“移民”的路线.

(二)战争至建国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词语

经历了战争的中国,逐渐陷入了“双半”社会.政府的腐败使得中国被迫打开市场,在这近百年中英接触的时间中,进入英语的除了部分有关茶叶、瓷器、丝绸等方面的汉语词语外,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落后的以及神秘的事物,如Yen(瘾)、Mahjong()、Fantan(游戏,通常猜扣在碗下面的钱数)、Pakapoo()、Ky-lin(麒麟)、Lohan(罗汉)等.在中国举步维艰地朝民族独立、解放思想的方向迈进的进程中,不得不提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口号,与此同时产生了许多相应的语言表达,因而英语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反映我国文化转型期的词语,如Pai-hua(白话文)、Kuo-yu(国语)、Wen-jen(文人)等.

(三)建国后至今进入英语的汉语词语

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政治生活的动荡,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同英语国家的接触在这个时期也有所扩大,观察各自的语言便可找到印证,如Maoi(主义)、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Gang of Four()、Renminbi(人民币)、Planned Economy(计划经济)、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改革开放)、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Xiahai(下海)、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国两制)、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科学发展观)等.这些进入英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汉语词语,主要记录了建国后中国的政策方针、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经济生活面的内容,同时也弘扬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音上也出现有规律的对应,而且这样的例子达到了一定数量,那么这些不同的语言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眼里,被视为从源于同一个原始共同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构拟出这些不同语言的原始共同语,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疏远近.伍铁平(1986)在他的《论词源学及其意义和研究对象》一文中,给我们举例说明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如何构拟不同语言的原始共同语的:数字“十”这个的词,在梵语是da ra在拉丁语是decem,在德语是zehn,在英语是ten,学者们根据这些表示“十”的词,构拟出原始印欧语词*dekm(星号表示是一种检测设).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知,英语的“t”和德语的“z”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完全符合格里木定律:现代德语的“z”来自古代日尔曼语的“t”,古代日尔曼语的“t”又来自原始印欧语的“d”.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

“西方词源学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活语言材料,采用方言亲属语言的比较探讨词的语言演变轨迹,以寻求词的早期语音形式和意义结合的理据.传统词源学则从汉语书面文献出发,以汉字为线索,来探讨汉语词的构词理据.”(王宁,2001)从上面的这段话可以得出,中西方词源学中“同源”的概念是不同的,汉语词源学中的“同源”是汉语系统内部的同源,而西方词源学中的“同源“指的是具有亲属关系的不同语言或方言中词的同源,是跨语言的.此外,两者研究中的侧重点也不同,汉语词源学更注重词的意义,而西方词源学则更注重词的读音,主要原因是汉语是表意文字,以文字为线索进行词源学研究.而印欧语言属于表音文字,主要以语音为线索进行研究.两者在研究对象上侧重点不同,就决定了他们彼此‘的技术路线各有不同.汉语词源学因其研究对象是书面语,决定了它是一种由古至今按照历史顺序探求演变过程的“前瞻性”研究;历史比较语言学则是从活的语言材料出发、以今证古的“回顾性”研究(徐通锵,1996).当然,两者在确定同源词时依据的原则是一致的,即“音近义通”.然而,汉语传统词源学中的“音近”是指词的上古读音相近,“义通”是指词源意义相同,而不是指词汇意义;而西方词源学中的“音近”是指不同语言的同源词之间有着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义通”是指词汇意义的相同或相近.


中西方词源学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在研究方法也就存在差异.源于传统训诂学的汉语词源学,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系联同源词词族;主要任务是借助汉字的研究,尽可能把属于统一词组的派生词系联在一起,将它们的意义引申脉络整理出来,试图分析它们的构词理据.下面我们就以《文始》的“皮”字为例,看看章太炎先生是怎样系联同源词的.《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皮”与“革”字的意义相似,“革”训治皮,引申指皮革;“皮”的本义是把动物的皮毛和肉分开,引申指动物的毛皮及植物等的表面层.《广雅释诂三》:“皮,离也.”《释言》:“皮,剥也.”“离”就是析分,与“剥”义同.《战国策韩策》:“因子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所谓“皮面”,就是剥下面皮,用的是本义.《说文》又有“枝”字,“一日:析也”.“皮”就是“枝”,后世典籍多作“披”.段玉裁云:“凡从皮之字,皆有分析之意.”石头分成碎块叫做“破”,人与人间条分缕析进行辩论叫做“诚”,扬米去糠叫做“簸”.“皮”指表层,引申为外覆,“被”是寝衣(睡觉盖的被子),“帔”是围覆下身的衣裙(“帔”还指披肩,《释名释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也从外覆之义引申).“皮”由“外覆”义引申为“加益”,孳乳为“彼”.从上面可以看出,“皮”字的本义是析分,孳乳出“枝”“披”.析分皮肉及析分出的皮仍叫“皮”,未造新字;而析分石块,析分米糠则分别造出“破”“波”“簸”.皮由“表皮”义引申为“外覆”,孳乳出“被”“帔”,由“外覆”义引申为“加益”义,又孳乳出“彼”.

而西方词源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即比较和构拟.它通过分析语音对应关系,尽可能广泛系联不同语言的同源词,通过它们的语音差异确定同源成分,构拟出语言的原始形态,以此来说明亲属语言间的同源词是如何从根词派生出来的.

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借助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亚洲语言,发现汉语、藏语、泰语等语言之间存在亲属关系.汉藏语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汉藏语系中的语言形态变化不像印欧语那样丰富,在确定同源词方面要比印欧语难度大.但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灿烂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文献,为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历史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借鉴西方词源学的比较和构拟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对汉藏语言的深入研究.

词源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今天的语言中不但保留着词的原始意义痕迹,还能揭示人类文化史中的很多内容.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词源学研究无论在发展历程、理论基础,还是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各有不同,但却是可以借鉴的.汉语词源学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足,我们要学习和吸收西方词源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其真正科学的汉语词源学.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