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与建议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41 浏览:32935

摘 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搞好基础教育,为学生建好大厦的基底;办好高等教育,为学生崛起大厦的高度.中国现代教育在这两方面的实践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对教育的思考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学校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文章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角度进行观察,对学校提出更高要求,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接受教育方面的问题,同时为个人的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思考与建议

“教育”一词,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探讨的话题.从先秦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到近代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时代性呼唤,教育理念这条千年的洪流正向我们滚滚奔来.古人尚“德”,习六艺,汉朝选官制中的“举孝廉”都是教育理念的表现.近代贵“用”,在清末科举制改革里,自然科学取代了四书五经.教育越来越向着大众化、实用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教育自身有着不断发展的性质,另一方面是时代推动影响的结果.纵观历史,当今社会可谓是教育的大繁荣阶段,义务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系统化,旨在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新理念、新思想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然而,人们对教育的担忧也随之而来.现代教育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生产有用的机器,还是培养和谐的人?这些都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金字塔的基底

当人们感叹的金字塔的高度时不应当忽略它底部宽阔厚实的基底.基础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要为个人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人一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在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形成的.

我认为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现在尚未有十分科学的理论对学前教育进行指导.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通常会遗憾地失去重要的奠基过程.对于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我们还不能做出完全的定论.李白三岁识千字,五岁诵诗书.苏轼幼时由母亲程氏教经史,十岁时便能吟出奇诗.同样也有不少人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彻底失败.现在学生进入正式的学校学习一般是在六岁,如果在这之前就安排大量的知识,强行让其吸收是不科学的,可能会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以后的学习发展,严重的可能会损害儿童生理与心理健康.那么,此时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蒙学经典《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儿童在这时需要养成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初步培养一些美好的品德.因为养成教育中所形成的东西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孩子上学之后会出现做事磨蹭、丢三落四、上课不专心、甚至说谎打架等恶习.究其根本是学前教育的缺失.家长在孩子幼时可能会比较溺爱,一般不会强加一些原则给他,认为孩子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不会了.但是此时必要的严厉是绝对必需的,甚至要非常严格,严格不代表不科学,这就需要家长把握适度原则.在这种影响下成长的孩子会对学习生活形成一种严肃的态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前教育阶段形成的一切就是一个人今后学习发展的一切.

当基础教育正式开始以后,我们就应当格外注意知识的积累,它应当是紧密的、大量的,但不是晦涩的、高深的.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是带有一定强度的.也许在当今社会,人人提倡减轻课业负担的情况下,这样的理念似乎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如果你了解过小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会发现,他们一般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虽然这时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不可能对一些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还需要系统科学的培养才能够真正使其收益.有人反驳,在现在传播媒体如此发达的状况下,“记忆力”不再有用了.人类把社会的发展权完全让位于机器是可怕的.因此,记忆力的训练应该从幼年开始,取消学校中一些被看做使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恰当的.家长要与老师通力合作,监督孩子掌握每天学习的内容,注重练习,并且要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贵在坚持.在校要开展趣味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等等;老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不当行为,同时注意记忆力的训练.应当说明的是,这时的记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死记硬背,但这不是坏现象,只有有了幼年的死记才有成年的活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自然会被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记忆的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就备受冷落,似乎它和封建传统一起被打倒了.但是翻开原典阅读,我们就会发现传统的其实才是精华.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是非常有益的.记忆这些东西不仅是为往圣继绝学,更是为自身的修养,社会的和谐.所以国学的学习要从幼年开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造就经天纬地的人才,就不能不从基础做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基础教育是走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通行证.

二、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尖

一个社会的发展前景,最需要关注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水平.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应当是培养出一般性的实用人才,而是要进入研究的高度,把握社会的命脉.有人说中等教育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言下之意,接受完中等教育之后是步入社会还是继续接受教育要看个人的学习程度.

首先,在进入高等教育之后,学生就要掌握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了.如果说以前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循环往复的学习状态.那么在大学这一比较自由的空间里,学生主要学习与把握的是一种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的获得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引导.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应该说大学里的老师依旧是被固定在三尺讲台之上,教学形式与基础和中等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更加呆板.各种各样的讲座虽然精彩,但是通常学生在听过之后,讲座的内容也就抛到脑后了.这样单一的教学形式需要改革,要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真正地达到大学学习的高度,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老师应当来到学生中间,面对面、点对点交流.教学地点不仅限于教室,还包括任何可以安静舒适地探讨问题的地方.孔子当年在杏坛讲学,和学生们一问一答,学习氛围的浓厚可以想象.教室里,不再是老师讲个不停,同学昏昏欲睡.相反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在中间穿插指导,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课题准备,准备的过程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准备不是形式化的报告,而是要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在交流探讨中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大学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与发展相结合的传统职能,它作为科研和知识创造的自治中心,还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面临的某些发展问题.审视当代高等教育,过于行政化使得大学失去了自治的权利,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也让学校失去了个性.既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知识界、政界和商界的精英,那么在大学里给学生搭建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些观点也要受到社会的关注,一些科学合理的意见应当被政府采纳,这样就有可能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真正结合起来.大学不只是一所学校,它应当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同时,大学应当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说的开放性不只局限于国内,国际合作也很重要.有一种说法:世界上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彼此不了解对方的文化.那么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一些误解,同时可以借鉴优秀民族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阔国内的学术视野.大学要为学生开辟更多的触摸世界前沿的渠道.那么,怎样才能既降低成本,又可以达到不错的交流效果,这就需要相关教育者和政府人员进行探索.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塔底与塔尖.这两个部分决定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厚度与高度.我们在认识教育时,尤其要重视这两个阶段.要解决学生接受教育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从根本上建构起科学合理的学习框架;要实现社会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重视高等教育的力量,为大学打开通向社会的大门,建立学术科研阵地.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适应社会的需求不仅是学校教育要贯彻的理念,更要成为学生发展的方向.荀子说过:学不可以已.古人早已向人们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不论我们的学问停留在何种高度,都要牢记这一信条,这样教育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