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589 浏览:117969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中职院校和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教育行业中形成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是教师,教师的本职就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因此,在教育上就需要更多有素质、有道德的青年教师注入到教师的行列中,随着学校中青年教师比重的提高,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关 键 词]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36-01

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强调的是每个人的道德水平会影响别人,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师德建设就变得非常的重要.随着学校中青年教师比重的不断提高,如何加强学校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成为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青年教师学历比较高、思想比较活跃,具有敢打、敢拼的精神,所以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担也多半由青年教师来承担.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冲击下,加上有一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素养的欠缺和学校管理比较宽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学校队伍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频繁的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教育行业的部分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致使他们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有些青年教师不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上课前不做足充分的准备,懈怠于教学工作,把教育工作当做是他的第二职业,反而致力于其他的高报酬工作,将创收放在了第一位,在外面从事一些与本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无关的高报酬活动.更为恶劣的是有一部分教师经不起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在利益的驱使下向学生随便泄题,给一些人送人情分,在社会和学生中产生非常坏的影响,既败坏了教师自身的学术形象,更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教师队伍中的部分老师由于只注重自身学历层次、业务素质的提高,而不关注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的培训,导致部分青年教师过分关注于个人得失,不再把教育看做是一种神圣的工作,而是看做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要强化教师的育人职责,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真正得以落实.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教师只能去积极主动地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地为了追求片面的质量去我行我素,那种高高在上的师长作风的确应该改变.教师在执教之时理念要变,方法要变,不是去当学生的老师,而是去当学生亲密的合作伙伴,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方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努力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起人师的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就落在了青年教师的身上.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人格魅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青年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正确的教学理念主要由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等多方面体现出来.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潜力,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位教师的要求就是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这也是每一位青年教师努力的方向.青年教师要从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增强教学的组织、管理、调控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掌握教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去增强教学能力.

培养青年教师的师表意识,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形象,青年教师要时刻想到“育人者先育己”.青年教师要在思想上、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名同学,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部分比较落后的学生,更要在外表、言语、行为等多方面体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具备热爱学生的意识,这也是对青年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名老师只有从心里真正热爱学生,才能真正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只有热衷于自己的岗位,才能激发无限的潜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能把教育局限于传授科学知识,凭个人意愿去教育学生,要时常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关心学生的品德方面,关注那些落后的学生.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教育来说,更是以教师为本,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将会影响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业务水平,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凤瑞,董成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

[2]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