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大学我愿意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66 浏览:55001

早晨被一阵抽泣声吵醒,听上去像房东的女儿在哭,房东不停地低声安慰,唧唧哝哝起码有半小时了,哭声依然不止.我担心那孩子上学迟到了,再说我也得上班呀,于是轻轻起身,轻轻打开房门,轻轻向楼下问了声“早上好!怎么了?”

低头望去,那情景真叫感人:楼梯拐角的台阶上,大女儿趴在妈妈的怀里呢喃哭诉,母亲搂着乖乖儿,一边抚摸着她的头发一边不停地安慰.我的声音,一定让她们吃惊不小,女儿马上止住哭声,嗖地起身,对妈妈说了声“对不起”,就揉着眼飞速下楼去了.

也许不该打搅人家的隐私,但同在屋檐下无法回避,等孩子们都走了,我试探着问是不是因为压力太大了?房东叹口气说:是啊,面临着高考,最近事多考试也多,老大有些招架不住了,一早在楼梯上跌倒了.

房东大女儿是个ALevel学生,“ALevel”就是高水平的意思,实际上是英国普通中等教育的高水平课程.ALevel读两年之后就可以进大学了.英国的学制与我国不同.英国本土学生一般5岁入小学,到14岁完成中等教育,然后学习两年的高中(GCSE)课程就可以参加工作.16岁以前属于国家免费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孩子必须接受.通过GCSE课程考试以后,是上大学还是工作即由孩子自己决定.愿意上大学者就继续学习两年免费的ALevel课程.英国的义务教育共13年,ALevel实际上相当于国内的高三和大一学段.

很多中国父母羡慕西方国家,尤其羡慕人家不用高考就可以上大学.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国外去读高中就是为了规避国内竞争惨烈的高考.然而,就笔者所了解中英两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考的最大差异其实并不在于有无高考,而在于参加高考是否出于孩子的意愿.在英国,GCSE之后,愿意工作者可接受相应职业培训然后工作,愿意上大学者继续学习Alevel课程,通过相应考试、面试后进入大学.所以,英国的Alevel课程实质上就等于中国的高考.


英国孩子在决定选择高考前已经被当作“成人”.16岁,自己可以选择自己未来人生道路,自己懂得对自己负责.我工作是我愿意,我考大学也是我愿意.牛津一同事说她的左邻右舍没有一个英国孩子选择上Alevel的,因为高考难,也因为不愿意上大学.听说因为选择工作或待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以至于一些政府部门不得不采取“读Alevel,送ipad”来激励.难怪初见房东女儿时她不无自豪地告诉我她在读Alevel.高考有难度,但既然是否参加“高考”出于孩子的意愿,所以遇到问题他们就不得不自己面对.

英国人在“应不应该上大学”的认识上与国人也有很大区别.在英国去读大学者并不比去工作者感到优越.牛津同事开玩笑说英国技术工的收入可能并不比牛津教授低.而国人的大学情结深重,一般父母觉得上了高中参加高考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是无需询问孩子意愿的.连国外的华人家长也是如此,几乎毋庸置疑地要他们的孩子上大学.

国内高考者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想读大学,希望通过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显示自己的实力或改善自己的命运;另一种是自己并不想读大学,迫于父母的压力或从众心理而参加高考.“万般皆下品”、“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我们的文化一直比较仰视读书,但其实真正仰视的又不是读书而是读书之后的仕途.所以,读大学是很多普通人提升自己跻身上流的唯一途径.连一些学历不高的领导也要想方设法弄张高等文凭为自己贴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我们眼中,“天之骄子”和普通劳动者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无奈而参加高考的中国孩子不在少数,结果往往导致非良性循环:既然上大学并非完全出于己愿,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直到参加高考时甚至在大学毕业时还是个不懂自己担当或不愿自己担当的孩子.

至于认为英国没有高考,其实只是国人的一知半解或以偏概全.牛津一同事的孩子这个学期的后几周即将参加GCSE考试,一共要参加12门课,19场考试.平时几乎每天都得完成五门功课的作业,“真是很辛苦!”学习负担比之国内只重不轻.她说她孩子在一所私立中学读书,不仅学费昂贵而且入学时还要通过严格的考试,竞争相当激烈.据这位同事透露,英国私立学校几乎百分之九十几的孩子能够进牛桥一类学府.对英国学生来说GCSE已经是大考,而想上大学者大考之后马上又将进入为期两年的“高考”季.

Alevel学生落榜者很少,几乎都可以进入大学,不过进什么样的大学要看你Alevel课程的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而定,竞争不言而喻.ALevel的第一年称为AS水准,学生通常选择自己最擅长且最有兴趣的3—4门课,通过考试后获得AS证书.第二年称为A2水准,学生可选择AS水准中优秀的3门课继续学习,通过考试后获得ALevel证书.英国中学开设的ALevel课程科目相当广泛,有文科、商科、经济、语言、数学、理科、计算、法律、媒体、音乐等.对Alevel学生来说,大学门槛并不太高,学生只要选择所学的三门课程,且只要在两门课的考试中取得E(及格,百分制的40分)即可达到一些普通大学的入学标准.但不同专业的入学标准对于ALevel的成绩要求不尽相同:而对于较好的大学,则要求学生3门课的成绩均应达到C以上.牛桥等世界一流大学,则要求申请学生3门课的成绩达到AAA(优秀,百分制80分)或AAB.由此可见,国内国外“高考”都有的,进高等学府者总得过考试关的.并且英国高校录取中,ALevel的成绩还只是个参考,各个学校的面试权重较大.牛桥类大学,高分低能者也是很难进入的.

房东是英国普通百姓,两个女儿都上的公立学校.我刚入住时,看到两个女儿每天早上八点多才出家门,下午四五点就能回到家里,特别是大女儿已经是ALevel学生了,上下学还能如此晚出早归,想到自己及孩子当年迎战高考时两头顶星星的苦战,真是发自内心的羡慕她们.但,当我真的走近ALevel学生后,我渐渐发现其实并不轻松.房东大女儿现在是Alevel第一年,她选的专业是法语,家中那本厚重得像块大城砖的法语大辞典与她形影不离.除此之外,她还有拉丁文和钢琴家教课.现在是这个学年的第三学期,模考不断.按照学校规定,她得去法国交流一周.从法国回来两周后,对方的学生要来英国交流,住在她家.出乎我意外的是房东的大女儿要负责给法国女孩安排每日课表和周末的活动,每项都有具体的时长、任务、作业量要求.虽然模考是分散在几周中进行,她还是感觉到了压力,加之有朋自远方来,这个认真负责的女孩甚至连房间都重新布置了一番.连日考试、功课重、事情多、睡眠少,这个十七岁女孩终于清早一脚踩空从楼梯上栽了下去,所幸是木梯加上厚地毯,并无损伤.

由此看来,不管在哪里都无法回避高考这个“坎儿”,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国内将考大学的竞争集中在相对较短的时限内,结果矛盾也集中了,近年更是骂声迭起.英国的“高考”给国人轻松的错觉,一方面恐因距离太远看不真,同时也因ALevel两年的时长无形中让单位压力分散.实际上国内高考的压力也在逐渐被分流,比如现在的学业考、自主招等.

英国中学和大学之间的流畅衔接,是让人错觉英国无高考的真正原因.这其实是个更值得讨论的话题.ALevel阶段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发现和培养用心颇多.国内对于考生专业兴趣的发现和培养与大学教育之间还是比较脱节.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虽有不少高校也可以进校一年后转专业,但往往名额有限,且不是基于学生真正的兴趣,而是参照已学的与专业关系不大的科目的考试成绩.房东的女儿自己愿意选择上大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了法语,闲暇的时候就和母亲一起上网看各个大学的法语专业情况,她尚有一年多的时间去慢慢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并最终确定专业.她因选了法语专业,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安排去法国交流一周,这是多么实用的大学前准备啊.

考试是关口也是接口,中国教育的接口问题正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只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接口问题,也包括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接口问题.对高考生而言,考上大学不只意味着身体走进了高等学府,艰辛的备考过程也是一种修炼;出自自己意愿的大学生涯选择也是责任担当意识的考验,十分有助于年轻学子们人格的提升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