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给舞蹈艺术带来的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40 浏览:16126

一、接受美学与中国舞蹈艺术

接受美学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创始人为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包括姚斯、伊瑟尔、福尔曼等.在此之前,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与现实历史经验等毫无关联的存在的“文本自足”论难得上风.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读者中心论”得到大力的倡导,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及接受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以“作品”、“作者”为中心进行文学研究的文艺研究范式,最终确立了“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文学研究体系.

接受美学的发展趋向同样在舞蹈艺术中有所显现:以近期的舞蹈活动为例,国家大剧院于2012年10月24日至11月24日期间主办了首届“舞蹈节”,来自世界各地的13台剧目演出30场.目的就是想让观众们能够通过舞蹈节看到更多更新的作品.期间,大剧院邀请杨丽萍、希薇-纪莲、阿岱舞蹈团、云门舞集、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等艺术家、舞团走进博物馆,走进中小学校,参与到公益性舞蹈普及活动中来.让观众与舞蹈家面对面对话,了解舞蹈进行舞蹈普及工作.2013年2月16日上海卫视《舞林争霸》开播,以电视传媒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舞蹈,在为舞者们搭建展示平台的同时以评委的视角引导观众了解当今舞蹈现状.然而,客观地回溯历史、审视现状后,我们发现,虽然舞界已经意识到与观众接触交流的重要性,但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对于舞蹈接受者的关注度还不够.

首先,中国舞蹈的审美标准普遍以专家、同行的品味为导向,忽视了重要一环——广大受众的普遍需求和审美标准.中国舞蹈的呈现大多以歌伴舞的形式或以体育运动舞蹈背景存在于大众的视野里,难免敷衍了事、草率捏造,而专业作品放在了专业舞蹈盛事上供内行欣赏.当我们要急于出世界性舞者、作品时,只在狭窄的区域范围内呈现作品,或在少数演员、编创者身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这就忽视了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平对舞蹈发展的激励作用,很可能是欲速不达.笔者认为,这并非只是创作、表演的态度问题,它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舞蹈的对象是谁,我们究竟为谁而舞?

其次,舞蹈学的研究对舞蹈接受者的关注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舞蹈学的研究从舞蹈史论伊始,到舞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生态学,可谓硕果累累.传统上的舞蹈学研究以搜集到的影响资料、文本为中心,进行舞蹈形态的描述,舞蹈主题、类型的分析,舞蹈文化内涵的解读,我们的学术研究从纯粹的文本研究转向对舞蹈语境的重视,以及对语境中人的研究.然而对于观赏舞蹈的人,我们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再次,从舞蹈艺术的特点来看,舞蹈艺术是唯一一种以人的肢体为载体,并进行深层语言交流的艺术门类,审美主体在舞蹈作品的感染下引起共鸣,从而获得美感.以肢体为交流的方式决定了在事物的能指与所指上存在不明确的沟通.在受众的视野里,作品的意义不是一种既定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处在不断演化、生成过程中的存在物,不同受众对文本的解读结果会不同.这就不仅需要舞者的准确表达,还需要观众的深层次理解.

在接受美学的视野里,首先,舞蹈作品的概念发生了转变.不仅仅包含舞蹈作品本身、舞蹈作品的幕后创作,还呈现了观众的重要地位,作品意义的实现靠观众通过欣赏使之具体化;其次,观众的作用不同了.观众具有能动作用,可对作品再度创造;再次,观众的地位不同了.观众如同演员一样,也是演出的创造者.因此,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给予舞蹈艺术的发展以更广的生存空间,中国舞蹈艺术的现状与舞蹈艺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接受美学作指导,关注舞蹈的观众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注舞蹈受众的重要意义

受众,英文为audience,是指大众传播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1】,受众的接受与反馈直接影响着舞蹈的发展.

(一)、受众参与对舞蹈作品具有影响力


接受美学的理论奠基人姚斯指出:“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2】因而,同样的,在一部舞蹈演出中如果没有舞蹈观众的参与也是不可思议的,受众的参与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尤为重要.

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作品在未经阅读前有许多空白与未定点,只有在读者阅读这一具体化过程中,这些空白才可以得到填补.作品意义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强调了接受主体(观赏者、听众)对艺术作品意义构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当舞者表演作品时,受众在观众席的情绪、表现也会直接影响舞蹈作品的呈现.舞蹈作品需要观众欣赏过程中的具体化,承认观众的能动创造,因此,作者(编舞)在创作文本(舞蹈作品)时应熟悉自己将要面对的受众,了解其解读方式,并赋予文本以多元意义.

(二)、关注受众是参与市场竞争,拓展长远发展空间的需要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受众是一个能够自由的面对信息的消费者.目前中国舞蹈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匹配,中国舞蹈还局限于小市场和少数人群,没有与市场经济相接轨.关注舞蹈的受众是参与市场竞争,拓展长远发展空间的需要.

从舞蹈艺术的表演属性来说,由于受众支付了一定的费用,表演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目前,消费社会已经成为艺术接受活动的新语境,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马克思).同时,受众与表演者之间形成具有某种利害关系的社会交往,这种交往关系让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不能完全任由个人性格和才能来自由发挥.舞者无法被理解是一种悲哀,但没有受众消费做支撑的舞者们难以生存.坎宁汉曾说过,舞蹈即舞蹈!但是当我们面对没有“面包”的时代,又如何谈“爱情”?最近开播的《舞林争霸》节目中,舞团难以经营,舞者难生存被迫转行的现象暴露无遗,许多热爱舞蹈的人不得不为了生计放弃舞台.

中国的舞蹈艺术应当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也应当有一批追寻他们的观众支持、陪伴他们前行!舞蹈界应当改善与受众的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受众的构成及其接受理念,增强市场意识.在可以自由舞蹈的同时,保障自身的发展,赢得受众的肯定与追捧,也许这才是所谓“自由”舞蹈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约翰·菲斯克,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M].新华出版社.2004:18.

[2]姚斯·霍拉勃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