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业改革的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04 浏览:17798

摘 要:伴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以及城市规划一级学科的确立城市规划的专科教育被注入了新的内涵,论文就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城市规划;复杂性思维;综合融贯方法;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48-02

0引言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过60年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支撑了国内城镇化有序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然而从整体专业教育水平来看,尚处在起步阶段,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本科院校尚有差距,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要求脱节;专业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等,尤其是城市规划体系正在形成阶段,相关的市场机制有待建设,城市规划教育严重滞后于时怎么发表展要求.

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知识构架等有待改进.因此,我们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实践维度等方面均需调整,以培养适应目前新经济形势下的人才需求.现阶段,高校的教育职能也在随着学生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变动而逐步调整,大多数专业院校所传授的专业理论以及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远不及职业需求,因此大部分专业院校仅仅以“初始教育”的身份而存在,正所谓是“终生学习”的开始.基于当前的教育形势,学校的理论教学似乎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主观意志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教学实践,希望在传统教学中重点强化如下方面:

1加强复杂辩证思维的教育与训练

当前的城市规划专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越来越区别于传统工程设计.以前我们在专业教育中较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实际上城市规划专业除了形象思维,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巨系统,要想在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矛盾与关系中解决问题,取得平衡与和谐,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哲学的思辨能力,具备复杂性思维观.像整体性、非线性、系统性、开发动态等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以往局部、线性、封闭的思维方式.举例来说,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必须立足于整体,把握全局,辩证地取舍.在解决问题、剖析现状等方面是“非线性”的,表现为复杂性、多值性、不可逆性、非加和性等;在认识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知识的“相对确定性、统计性和有主体干预的客观性等”.在认识过程上表现为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螺旋上升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加强哲学授课,尤其是复杂性思维方面授课很有必要.

2加强知识综合融贯方法的探索

2.1关注课程的关联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使得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细,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但也割裂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很多时候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在设计与解决问题时不会灵活、融贯地使用.因此,如何加强规划设计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使其更好地为设计课程怎么写作值得探讨.

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在相关或一类基础课程的上面可再设置一个将这些课程综合、概括的课程.这等于提前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了“预防针”,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不以一门课程单列,而是在课程前设置一定学时,来解决这一问题.

2.2增加过渡性的设计与专题研究

学生规划方案构思与表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广泛涉猎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不能局限于其中而生搬硬套.如何将规范知识转化为规划设计动力,如何将他人的规划构思消化吸收并加以借鉴与运用,这是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点.

在课程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强过渡性环节,像从单体设计到建筑群体设计的过渡,从规范、工程技术到空间形态的过渡,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譬如,在建筑单体设计与居住小区设计、城市设计之间,可设置场地设计、建筑群平面组合方式、日照与布局分析、停车规划设计等专题设计,让学生对常规的布局模式及其优缺点有一个全面掌握,并以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

2.3强化开放式、参与式的教学

城市规划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应该是启发性、开放式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方法应该是分析式、讨论式的.

规划设计重在实践过程,而非最终所形成的方案的优劣.实践证明,规划设计的实践过程更适合开放式教学模式.设计专业课程时,需要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实践技能和工作方法,并且重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即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教学氛围,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理念和精髓,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3“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探寻

“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利益诉求,突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城市规划专业而言,其专业教育特点本身就要求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生为本”.立足实际,改革目前专业教育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志趣,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是“以生为本”的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当前形势下“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怎么写作方向区域化.即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怎么写作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这是一所地方专科院校从地方筹措办学资源,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实践基础.②人才培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因素的主导,因此只有立足于就业市场的分析、坚持以市场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才能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③培养方式系统化.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交互的方式开展专业教学,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锻炼实践技能.④专业发展特色化.“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要求集中有限资源,针对地方的用人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等方面寻求创新,打造特色品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创新不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规划专业才会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我们的城市生活环境才会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