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0 浏览:8834

音乐教育不光是培养音乐家,对培养全面的创造型人才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本文谈点粗浅拙识.


一、“乐中寓教”让心灵在音乐美中升华

1、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是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而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附着,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2.发挥学科特点,在听唱中接受教育

寓高尚与道德品质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只有遵循音乐学科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离开音乐艺术形象进行空洞的说教,审美教育不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的说服教育,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会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再辅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听唱中就接受了教育,它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功能.如我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首先,在听之前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听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回顾想象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情景,从而领会运动员激动的心情与爱国的热望.而且还对国歌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及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做了一一介绍,启发同学们思考唱起国歌联想到了什么?使学生在听唱中受到情操的感化,接受教育.

3.发挥情感的作用,用音乐打动心灵,培养情操

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与人的感情,所以“情”字把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情操的培养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因此,作为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当好情感的“二传手”,首先对作品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的捕捉音乐形象,有时巧设问题,有时抓学生已有生活体验,激发美的情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是自己感动起来,只有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的范唱、指挥或弹奏,作品之情便会情不自禁的融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充分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傲自封不合群,往往都把自我和集体对立起来,因此教学中我就多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手段,便于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因此只有全体同学团结一致,高度的纪律,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配合一致,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在“只有我们,没有我”的集体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白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乐中寓教”让智慧在乐声中开放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开发智力打好基础

笼统的讲,智力即一个人思维活动的能力,直接表现于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智力表现的倾向性与人的性格爱好有关,不同性格爱好会导致对不同事物的兴趣,而兴趣则是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基础,因此欲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首先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音乐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激发兴趣.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在学生心里播下音乐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完全沉浸在音乐艺术的魅力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音乐知识.发展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兴.趣盎然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开拓音乐视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创造力是智力的物化,而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这是因为形象思维能力在音乐学科应用中最为广泛.倾听音乐、歌唱识谱、奏乐舞蹈等都与想象力有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如: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唱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或只着重在演唱技巧上的训练,或者在学会后再加上感情处理,而应去启发学生设置情景,发挥联想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可以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用他们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

总之,“乐中寓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达到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