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效能的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60 浏览:156612

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主要阶段.德育工作对中学生影响巨大,这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能否成功.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人们就更加关注德育工作的效能.班级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提高德育工作效能,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它与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德育理念、工作方法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与其他因素,如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存在着直接关系.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中各因素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具体时空范围内的效能.

一、提高德育工作效能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效能可以弥补传统德育工作的不足.21世纪以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不例外地迎来了机遇,但同时也有挑战.面对社会对新一代“德才兼备”人才的需求,传统的学校德育已经无法满足.尽管针对中学德育,人们已经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中学德育的实际效果仍不容乐观.中学教育中,重“才”轻“德”的现象仍表现的十分尖锐.因此,加强德育的效能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提高德育工作效能更加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学生的爱国、民族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从以前的“精忠报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现在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等,这些民族精神和气节都是我们伟大的财富.只有引导有方,才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让他们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人和弘扬者,才能从小培养起健全的人格,树立起积极的情感.

二、影响中学班主任德育效能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班主任德育效能的班主任自身因素

1.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不恰当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过高、过空,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例如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目标.而德育工作却应该重视日常行为教育.另一方面,德育课上大多以“说教式”为主,“教师本位”极大地影响了德育的有效性.一直以来,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仍停留在简单的说教这种方式上:班主任或苦口婆心、或声色俱厉,有的学生就是听不进去;任你反复告诫、严厉惩处,有的学生就是改不了自身的毛病:有的学生当面答应的是一回事,背着老师实际上做的又是一回事等

“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总是以“管、卡、压”的方式管束学生;只知提要求、树规矩,而不去研究如何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是迫于教师的某种威压才去按要求做,毫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言.

2.班主任德育素质未达要求

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顶梁柱,班主任德育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德育任务的完成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班主任整体德育素质还不尽如人意,体现在:

首先,班主任队伍普遍过于年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扎实性.青年班主任与中学生的年龄相仿,这有个好处就是从情感上、思维方式上都很容易理解学生的心思,从而很容易与学生沟通.然而,由于他们是初入社会,理想抱负不坚定,工作缺少经验,做起德育工作的时候容易脱离实际,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班主任驾驭德育教育的能力不足.德育要有实效必须把握现实、了解对象,然而在这方面的工作恰恰远远不够.学校的德育内容未适应这些实际情况,学生不需要的,我们大量灌输,学生需要的又未提供,形成“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的传统德育模式”.这种做法也因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说服力,也不能具体地使学生都能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动力,而使德育内容难内化成学生自身道德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3.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不高


社会变革的间隔越来越短,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发生巨大变化,新与旧不断地交锋碰撞.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育过程愈显说教化、教育活动形式愈显呆板化,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德育需要.要改变这种德育工作的情况,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鲜活起来,班主任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德育教育的驾驭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德育的需求.但班主任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重视提高自己的德育理论水平.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班主任只追求升学率或者学生的科目成绩,“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

要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者就必须研究社会的需求,研究学生的需求,研究两个需求之间的结合点;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发展的规律,确定恰当的目标、途径、方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科研能力.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才能使德育工作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引导,变事后补救为事先预防,变着眼于事情的解决为着眼于人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二)影响班主任德育效能的家庭因素

现代家庭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寄予厚望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能积极配合,但也存在较多的不利因素.

家长溺爱孩子或过分关爱孩子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爱于一身,成为一个甚至数个家庭的中心.这就造成了这样两种情况:一方面这部分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从而养成许多不良道德行为,如对“自我”的过分崇拜和放纵,而忽视了对于家庭、朋友和集体的亲情和责任,他们藐视他人、忽视集体、缺少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生活中贪图享乐,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另一方面他们也集几代人的期望于一身,尤其这一代父母,将自己由于时代的悲剧而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这一切又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错位,他们孤僻、忧郁、苦闷、甚至逆反,少数学生不堪重负,误入歧途.2、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不符

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存在两大误区:第一,重智育,对学习的要求是精益求精;轻视德育,对思想道德教育则得过且过;排斥劳作,对劳动生活技能的学习就又次之了.学生家长总认为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好,考上好大学,至于做人,等上了大学再学也不迟.第二,教育方法的不科学,要么一味放纵,造成学生的任性和自负;要么简单粗暴,造成学生对教育的抵触和逆反;或者父母之间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的矛盾公开化,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目前家长对学生教育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多地渗入了校园:经常可以看到因犯错误而受批评惩戒的学生家长找老师兴师问罪;当所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少数家长就胡搅蛮缠,大闹校园.这一幕幕大多是在学生的跟前上演,对学生、对学校教育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之大是不可想象的.

(三)影响班主任德育效能的学生因素

学生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其接受班主任教育引导的程度.一方面,许多独生子女特有的坏毛病:自私专横,以自我为中心,忽视集体,缺少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己形成的不良习气较难改变,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难以见到实效.另一方面,“重智轻德”的思想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心里,一部分学生不愿接受德育,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用成绩来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己经内化为学生自己衡量自己的标准,品德已成为成绩的附属品.

三、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式,发挥系统最大效能

德育方法是直接影响德育效能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确立的教育目标制约着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科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初中德育方法的选择应把握以下几点:德育工作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增强德育力量的协同性和一致性,才能最大发挥该系统的效能.也就是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步调一致,形成一个“教育链”,“德育网”,才能取得明显而稳定的效果.

配套成龙,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

德育工作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为了拓宽德育渠道,形成校内校外密切配合、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德育氛围,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全方位管理、全过程育人.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步调一致,形成一个“教育链”,才能取得明显而稳定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军民共建等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针对某些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薄、对子女教育方式粗暴的特点,学校可以邀请司法部门的同志来校进行法纪宣传,让学生知法、懂法.在此基础上,开展“护法勇士”的比赛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给爸爸妈妈治‘病”’,纠正父母身上的不良习气乃至违法行为,诸如吸烟、酗酒、、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等等.又例如,现实教育中,对学生特别溺爱的不是他们的父亲母亲,而是他们的爷爷和奶奶,为使学生接受真正健康的家庭教育,必须要求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每月学会一样真本领.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罪恶皆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这样,每月向爷爷奶奶展示自己的一项特长,给他们一个惊喜,证明自己的确已经成人成才.

同时,为使学生在社会上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少年,学校每学期可以召开一到两次社区代表交流会,向他们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所作所为,听取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意见,并与他们签订《学生在村组遵纪守法责任书》等等.通过上述活动来拓宽德育渠道,让学生身体力行,用学校的小环境来改善社会的大环境,最终实现德育的教育功能、感化功能.

穷理尽妙,加强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感染、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目标”.对于班主任来说,强化“隐性教育”即是要注重自身的形象、言谈、举止和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教师自身的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包括美观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心理环境.因此班主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注重班主任自身形象的塑造.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处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学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班主任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仪表举止、高尚的人格情操、正确的处事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

第二,注重班级的环境建设.班级环境建设要体现本班的特色,通过班级环境物化的存在形式来表现主观的教育意图,如定期出好黑板报、墙上张贴名人格言、名人画像等,使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有机结合,对教育对象发挥潜移默化的有效持久的影响.

第三,注重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的确立.隐性教育是一种文化控制,它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得不接受一定的文化价值规范.所以一定的课堂环境会影响学生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确立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来说应是多种角色,即首先是严父,老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对待学生的错误绝不能姑息纵容.其次是慈母,心系爱心,对学生关怀无微不至:第三是挚友,要有朋友之谊,与学生平等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向,以便对症下药:第四是同学,要认识到学生也有过人之处,老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因此,班主任要在课堂上倡导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要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课堂、师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三)因材施教,提倡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班主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引起学生自己的思考、对比、反思,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这个认识过程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从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与环境,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从而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教育自己,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能动过程”.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行为主体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的自觉了解和信赖的心理状态中,对教育内容的主动吸收和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增强德育效能的最好方法,实施自我教育可使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教育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教育过程是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

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班主任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和把握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人员的存在,打造一种品牌.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魂魄和精神,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