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音乐教改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317 浏览:104672

摘 要: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就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 键 词:音乐课程;师范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53-01

一、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概述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代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如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

此外,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致使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严重.

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应当包含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第三,通过学习音乐培养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


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

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从本质说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原则,改变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怎么写作于基础教育的人,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实践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

当前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时代.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为人师表”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