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027 浏览:132836

摘 要: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

关 键 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女教师蔡云芝对学生的挚爱之情,而在古诗文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便可以领略到春雨润物般的音乐美和文化美,在感受这些美的过程中,不仅提升文化品位,更能感受到作家震撼人心的情感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及沧海”的壮志豪情.等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我们教师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曾有这样一位老师,由于对教师收入低微的不满,时常上课就牢骚满腹,怨声不断,动不动就谈他的金钱观,导致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甜甜的泥土》时,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步,走进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其次,认真读书,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再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第二步,探究小说中的人物.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1.小说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2.王小亮在“现在的妈妈”那里得不到“母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了母爱?3.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第三步,探究写作特点.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就下列问题在全班发言:1.有人说这篇小小说的“立意新奇”,但也有人说“写后妈的冷酷”的主题是司空见惯的,你的看法如何?2.有人说小小说结尾新奇,但也有人说小小说的结尾缺乏真实性,你的看法如何?3.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什么地方?最后质疑问难,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襄南乡黑石头初级中学,甘肃定西74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