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高考热引起对美术教育的一点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93 浏览:8865

摘 要:美术高考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考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高校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界和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才能真正将美术教育做的更好呢?这是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 键 词:高考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65-01

“孩子学习不好,就干脆让他学美术,画画去吧!”作为一个美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听过太多这样的说辞了.难道学习不好就一定能去画画吗?这引起了我对美术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一、“美术高考热”的两大原因

(一)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很低.这些年来,各大高校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录取成绩低于其它专业,这一政策,原本是对有特长的学生给予的照顾,然而却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选择艺术高考的重要原因.为了能够被一所大学录取,为了能够进入高校,无论对于艺术是否感兴趣,都要选择艺考,因为这条道路似乎是人生的捷径,是一条便捷的道路,很多人都为此而来.这样的目的进入艺术专业,其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美术考试形式单一.为了让艺术类考试更加具有模式化,规范化,当前,我国的美术高考形式基本都是统一的两种:一是面对实物写生;二是命题默写.考生根据考前培训班指定的标准化的“套路”进行训练,以一种模式进行训练,完全没有真正的艺术学习者应该有的学习方式.近些年来,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考试内容只有素描和色彩.考生不停的临摹和默写,在考试中按照平时练习的方式“背”出来,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在许多院校的专业测试中顺利过关.以此选拔而得的学生其专业水平可想而知.

二、目前高考制度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侧重技巧,对创造力、想象力的忽视.艺术是一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重的学科,它没有特定的公式和模式,但是它又有一定的审美规律,创造者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的亮点,可以打动欣赏者,将艺术不断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然而,当下有很多学生的美术技巧十分好,但是作品按照考前班的方式制作出来,往往缺乏创作力.这是由于我们对技巧的过分侧重忽略了艺术本质的结果.

(二)忽略文化底蕴使得艺术没有内涵.艺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是个人文化素质、修养、内涵、思维的体现.高考美术将文化课的要求降低,会让人误以为,艺术不需要文化,给人以错误的指导.考生只是对所谓的专业进行重复的训练,更有甚者,是临阵磨来应付考试的.考生完全没有领悟到艺术的真正含义,对于艺术的理解有了偏差,不利于其长期发展.这样的艺术家也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

三、对未来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艺术是无形的思维,如何将这种抽象具体化,就需要学生对于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地探索尝试,拥有独特的审美判断力.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更应该加大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调整改变考试制度和形势.高考就像是指挥家的指挥棒,它的方向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内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考制度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在对美术考生的技能做出要求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对艺术的想象和创新思维.以一种更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来全面考查学生,使他们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并结合自身经历、联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如可以取消过多的试题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评卷要学会灵活运用.无论试卷风格如何,只要有可圈可点之处,符合审美规律,就应当给予认同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属于美术的天空自由翱翔,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才是高超艺术的真正来源.

(三)重视文化素养综合培养.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更是一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方面,性格对于艺术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艺术家以何种方式表达艺术,表达何种情感,这些都和性格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艺术家应该比平常人更加有文化素养,因为文化素养与艺术一直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拥有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艺术作品才是具有灵魂的艺术品.对于美术高考来说,增加综合文化素质的要求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消除杜绝那些报投机行为,让美术专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殿堂.

美术高考的持续高温,仅仅是表面现象,其背后存在着许多的深层原因.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必然会让美术教育出现危机,使得美术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


美术是具有无穷魅力的课程,其教育不可或缺.但如何才能真正的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呢?这就需要作为美术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我们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各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多角度、多元化的拓展美育,逐步改变学生定向认识美术的思维,将艺术素质教育、艺术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只有在不断总结,思考美术教育,才能将它更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