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开考举子来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5 浏览:9374

老年间有句京味儿民谚,叫做“臭沟开,举子来”,讲的是前清一朝开春时候的两件大事,一个关系朝廷,一个关乎百姓:春光乍始,各地举子们济济京华,谓之以“举子来”,选拔贤才,关乎朝廷;另有就是每逢早春二月,地方官府都要出资疏浚地下水道,未雨绸缪,为汛期准备,谓之以“臭沟开.”

白驹过隙,一百多年以后的目下,下水道之疏浚早已脱离了“开臭沟”那种原始窠臼,新方法似乎环保无味,但效果也似乎大打折扣.且慢,这并非本文探讨主旨,笔者要说的是“举子来”.

要说“当春乃发生”的会考大事,非两院(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艺考莫属,言其热――媒体追踪、报名踊跃、花边频现、结局残忍等以上种种,经娱乐高手一番包装炮制,莫不是话题.那些落选之咆哮,秀女之撞脸,剑出偏锋之怪招等等,一时充斥娱乐版面,连“谁家小谁”的断袖疑云都得退居二线,不在话下.

这哪里是“211工程”高校的招考,简直成为庸俗选秀的变体,伴随着“亮灯灭灯”的感官刺激,煽动起“一转身”之后的全民狂欢.

依稀记得年前风传网络的一组热图,几百名参加某高校艺考的二八少女,春寒料峭底下,身着“三点”接受考官评判打量;又比如某年山楂树下那位周姑娘当红,不少学子竟把清纯当作出位利器,君不见:考场内外,一眼望去“静秋”遍地.高科技时代,无中生有的整形都在手起刀落之间,何况短期形似的“妆扮”.

艺术之美和身形好坏以及形象偏见被如此生硬地搭上了关系.以笔者村学究见识:学生无辜,满眼现实使然,不由得有样学样.辜负且亵渎了“艺考”两字真义的,另有其人,说不定还顶着“师道”的头衔.

明清两朝,举凡赶考举子,一册典籍属于必读必修:《礼记》.顾名思义,《礼记》讲礼.装扮、表演、程序、威仪、歌唱等几乎所有今之所谓艺术者,都在这个礼中孕育、生发出来,而不是简单“妆”和“秀”的勾当.


郭德纲尝有大言:相声一门三十年来日渐式微,只因粗疏庸陋的东西太多,没人认真钻研艺术,想当然地认为“会说话自然会讲相声”;影视表演一脉,也极易产生类似妄念:人生大戏,你我本身都是演员,由此及彼,“表演”也算与生俱来的基本功.加之某些毫无表演功底且选秀出身的青春偶像跻身知名演员之列,更加深了民间对表演与艺术的曲解.

说艺考,先说“艺”.参与艺考的学子,不妨悉心想想“艺”字由来.

如今“艺”字已成简体,本作“”,草头云底,原有“种植”意味在其间,这里便出妙义.种植是什么?无非培养,是所谓植物得逢其生,发育荣茂.艺,特指精细的种养功夫技能,比如蔬菜花果的,几乎要逐棵逐叶地修治培育.由此须悟,学艺是个最要下精细工夫的事情,粗疏庸陋,又哪来的“艺”.

阳春三月,再说当年各路举子进京赴试,个中不乏求官求财、梦想“一朝看尽长安花”之徒,但十年寒窗背后总有些古圣先贤力导的家国情怀洋溢,这是环境.

眼下的艺考,能改变考生的“钱途”和命运,但改变不了艺术环境,缺乏对艺术真挚的热爱,艺考只会催生明星和偶像,很难诞生像样的艺术工作者.

这同样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