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师德建设方法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73 浏览:19122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这要求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道德素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师德状况出现了与时代要求不相称的现象,一些违背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行为侵蚀着教育这块净土,各种丑恶现象此起彼伏,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诸如乱收费、乱征订、乱补课等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影响着小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已刻不容缓,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改善师德状况可从创新师德规范、构建科学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发挥“活动载体效应”等方面入手,接下来,笔者将针对小学师德建设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师德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使人们将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享乐主义等思想代替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理想,一些教师忙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是社会及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太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适者生存的社会竞争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易产生心理疲惫,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是现行师德规范过于简约、理想化,不便于操作,导致执行起来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多向《俄罗斯师德规范》《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等规定学习,这些规范细致入微,能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便于执行,适合操作.

四是师德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健全,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教师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从而造成轻师德现象的普遍出现.

总体而言,我国的师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制约着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途径

1.创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可执行度

我国现行师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导致教师的不重视和流于形式.尽管前后修订了多次,但仍未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简约有余,详尽不够,即规范中的很多师德条文没有详细具体的要求,只有大致笼统的表述,例如何谓“教书育人”,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二是遗漏有余,完善不够,即一些必须有的规定与要求并没有写入规范当中,像《俄罗斯师德规范》不仅对教师的职业有要求,而且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我国的规范往往就是团结协作等几条就结束了,给人大而空的感觉.三是理想化有余,现实化不够,用太过理想化、大而空的理念要求教师,形同虚设.师德规范必须明确、具体、精细、周密、可操作性强.另外,须在规范中明确规定师德的底线,任何一名教师只要触犯了师德底线,就应受到相应的惩处.

总之,我们迫切需要制订精细周密、便于操作的师德规范,从而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既有其名,又有其实,为新时期师德建设工作提供保障.

2.构建“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机制

师德规范仅仅是一个文本,而文本的落实需要监督体制加以保障.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可以构建“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机制,即建立“师生合作监督小组”“学生监督小组”“家长监督小组”“领导监督小组”和“师德信箱”,多方面形成对教师师德的监督,传递师德建设正能量,抑制有损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逐步促使教师自觉践行职业道德.前四个小组每组由五人组成,其中“师生合作监督小组”由两位教师和三位学生组成,各小组将发现的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秀的表现都客观公正地记录下来,每月汇总上报一次.“师德信箱”主要是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师德建设方面的意见,根据意见改善管理.校方根据上报的情况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档案袋,记录各小组上报的数据,每学期综合评价一次;对违反校纪校规、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扣除相应分数,对表现突出、得到大家赞誉的行为则予以奖励分数,最终分数计入师德的考核量化体系.

监督不是师德建设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监督逐步实现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使师德内化到教师的心灵深处,外化到日常行为中.

3.构筑科学完善的师德考核体系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师德考核体系,将遵守师德规范条文与“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机制相结合,实现师德考核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教师与领导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遵守并模范执行师德规范的热情和主动性.我们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档案,记录他们的表现,实现师德评价主体多元化,让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学校领导共同参与师德评价,增强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完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及干部选拔制度,坚持师德首位,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4.发挥“活动载体效应”,促进师德建设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师德建设看成是对外在规范的遵守与服从,忽视教师本身在道德上的主动和自觉,师德的动力作用和自我调控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师德建设应重视“活动载体效应”,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地触动教师的心灵,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职业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履行.第一,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第二,开展“双学习”活动,即组织师生以班为单位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内容,使师生进一步熟悉自己应遵守的规范,并熟知对方应遵守的规范,以便相互促进、互为监督,同时也是对自己行为素养的一次再认识、再内化和再提升.第三,开展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文明的重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如“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要躬亲共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帮他们赶路.你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到他们是当年的小学生!”等提示语,激励着广大教师热爱教育、奉献教育.第四,开展“与师德标兵共成长”活动.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教师就如同找到了行动的方向,从榜样那里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如何奋斗,学会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五,开展学习师德标兵活动,让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感染和影响教师,洗礼和重塑教师的心灵,使师德状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


总之,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促进师德水平不断提高和教育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镇教育总校)

(责任编辑:徐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