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结合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18 浏览:107294

[摘 要]普通高校声乐教学长期一来沿袭着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把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成“法宝”,却忽视了自己的教育发展方向.而且与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不相符合,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本文旨在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定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的角度,探究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策略、方法与措施.


[关 键 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社会需求结合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直以来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有重视无决心,改革创新的步伐就迈不开;有决心无措施,改革创新的工作就落实不到行动中;有措施无重点,改革创新的成效就不大等等这些,都是以往或当前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注重专业本体,更要强调与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败得失,只有通过社会对音乐人才的接受与认可这一标准来检验.围绕适应社会需求这一标准,进行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是有意义的,也才会是成功的.

一、树立结合意识,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有目标可循.

意识对行为具有指导性,人的行为受意识的支配和控制.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理所应当受到意识的制约和限制.对于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而言,树立起与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相结合的思想意识,重新审视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到有目标可循.从目前一些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来看,重视程度和决心是有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措施也在逐步地落实和展开,但却只是注重了专业本体的一面,形式上、内容上、制度保障上、促进机制上没有深入,实质的内涵,有的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变化.改革与创新是一场革命,没有打破旧的决心和勇气是不行的,光有决心和勇气,找不准改革与创新目标和方向,也是不行的.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只能是以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基本观为导向,以培养能适应今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为目标,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声乐教师从心理上克服畏难的思想情绪,从行动上要敢于承担改革与创新可能带来的失败效应.在探索中前行,在得失中成长.如果还是一味地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进行声乐教学,片面地追求声乐演唱的机能和技巧,而忽视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特征,淡化音乐艺术的文化性,社会性等意识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不被接受和认可,其危害是严重的,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而且也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所以,树立结合意识,要深入脑海中;不能被动接受,而要主动改变.

二、突出创新重点,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有技可施.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做到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认识到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那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方面.笔者认为,存在着几个“不符”.1、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符.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有所不同,在招生规模、录取标准、专业教学的师资配备等多方面都有区别,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来进行声乐教学,把培养目标确定为“歌唱型、表演型”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声乐教教师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声乐教学对象,“先天不足”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多数.所以,重新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2、教学课程设置单一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特性不符.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是一种普遍的现状.声乐技能课,乐理、和声、钢琴和视唱练耳都只是围绕声乐专业主体的基本课程,缺乏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即便是声乐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跟随老师简单、盲目的模仿歌唱,这样的教学,肯定是缺乏创新意识的.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从演唱方法到声乐教材的使用上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一整套做法.“重洋轻民”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许多声乐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唱大量的外国作品,而对歌曲的实际内涵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与演唱根本谈不上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不用说去很好地表现歌唱的技巧与能力了.

三、确立创新策略,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掷地有声.

(一)确立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只有切实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怎么写作社会,传播音乐文化艺术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才能怎么写作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1、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忽略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表达艺术的本质.学生就只能成为“发声机器”.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现音乐美和情感的手段,而进行美育的教学才是声乐教学创新的关键.因此,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同时,在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鉴赏各种音乐文化类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这种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一些“低俗、媚俗”的音乐文化对自己的干扰和腐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怎么写作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怎么写作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

大众声乐文化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群众性声乐文化的普及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同时,高雅音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市场的辐射作用,也是大众声乐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要求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要研究其特性,理性地认识这种文化现象对高雅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大众声乐文化具有“市场性与通俗化”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性与通俗化”的文化,它依然承载着社会的民俗民情、心理审美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认清这些,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怎么写作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帮助大众提高声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声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突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怎么写作社会意识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一、提升文化素质.音乐生在入校前,由于要通过专业考试,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找声乐老师上小课,培训、补习视唱练耳和第二专业的学习上,对文化的学习放松了.而且,音乐生的文化要求要比其它专业低,客观上造成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主观上也存在着一大批本身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希望通过艺考的捷径,跨进大学的门槛.所以说,文化素质差成了培养创新性音乐人才的一大障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音乐人才的文化素质,开设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其它课程,优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二、加强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注入新的内涵,声乐专业的学生不应当只能唱几首歌,还应具有伴奏的能力、编曲的能力、指挥小型演唱会的能力等等综合性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锻炼艺术实践能力.声乐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一些声乐演唱活动,用以检验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又能从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其它素质和能力比如:组织协作能力、交往活动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主体,一切新的观念、方法、措施都将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体现出来.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旧模式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比如,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保留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一对二、一对四,一对多人的模式,在课堂时间的设置上可以相应地进行调整;声乐理论的讲解应当从声乐教师凌乱,无系统的传授中,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直观感,使学生能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和认识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确立相对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声乐考试不能只用一、二首歌曲的演唱作为考评的标准,这样会使得多数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创设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艺术实践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演唱水平,又能锻炼各种能力,接触了社会,也是一种工作经历,为今后顺利的走向社会储备能量.总之,创新教学模式是全方位的、具体的、多层次的、开放性的,只要是不违背声乐教学的规律,受学生喜爱和接受的教学模式都可以试行.

(三)、重视声乐教师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践行者是广大的声乐教师,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果的.同时,他们也应当是一支“有心为之,又有能力为之”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当前多数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师,由于扩招的影响,声乐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声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似乎没有什么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止步不前,甚至还有可能是下降了.如此一来,声乐教学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重视声乐教师的队伍建设显的尤为重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考核,建立长效的考核和培养机制,尤其是对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更应重视培养.为中青年声乐教师的进修学习、交流观摩、比赛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声乐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又有一定名望的声乐名师,也有认真教学的骨干教师等等.只有这样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态度好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才能保证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

(责任编辑:蒋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