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与社会排斥现象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45 浏览:31752

摘 要:公平是相对于不公平存在的.对弱势群体来说是不公平的情况,不能指望强势群体主动来改变,而这正是政府的责任所在.在市场有限介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政府如何调节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政策的角色和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Abstract:Fairnessisrelativetounfairness.Forvulnerablegroupsitisnotfair,andtheycan'trelyonthepowerfulgrouptochangeit,soitisexactlythegovernment'sresponsibility.Inthemarketundertheconditionoflimitedinvolvementineducationfield,howtoadjusttheeducationinstitutionsand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educatees?Theroleofeducationpolicyiscrucial.

关 键 词:教育公平;社会排斥;公平教育资源

Keywords:educationfairness;socialexclusion;faireducation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86-02

1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的逻辑关系

1.1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和目标指向

我国的教育政策一定要使大多数受教育者受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维持它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维护教育机会的公平.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实现有限的教育公平,将市场机制有限的引入进来,自主确定收费标准,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质量,提高教育的效率.同时辅以弱势补偿制度来保证教育公平.

1.2教育政策公平性的判断原则

1.2.1确保社会成员公平地获得基本的教育资源

在当今知识社会里,不论出身、地位和财富,必须要接受基本的教育,才能保证一个人真正的融入社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利益.因此,能否保证每名社会成语享有基本的教育资源是判断教育政策是否公平的标准.

1.2.2要保持基本教育和非基本教育的合理差距

教育公平必须以差别为前提,教育公平只是在特定的范围内消除差别,但不能全盘抹杀差别.因为现实中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社会成员公平的接受基本教育,却不能无差别的接受非基本教育.在非基本教育当中,应当适当的收取学费.

1.2.3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

在上述不均等的分配了非基本教育资源后,我们还要根据教育公平的原则,给非基本教育资源中,获利较少的社会成员适当的补偿,因为无论如何,非基本教育资源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适当通过优惠或减免的手段,给弱势群体适当的补偿也是应该的.但是这对那些天赋聪慧、出身幸运、辛勤努力的人是不公正的.更好的方法是对他们的上一代,通过征收遗产税或是个人所得税的手段来转移非基本教育资源.

1.3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逻辑

第一,要建立教育资源的调节机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进而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就、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

第二,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来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教育政策要显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就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

第三,教育政策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要形成一种机制,在公平和效率的目标权衡中,始终把公平放到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上,教育公平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反思现阶段教育领域中的效率主义倾向,需要相关的教育政策来调节和保障.

2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的问题

2.1制度排斥造成的流动儿童的教育不公平

制度排斥是结构性排斥的主要表现,是因为政策的制定或失误造成的,无论什么原因,这种排斥受到了政策、法律和习俗的保护.在中国,弱势群体受到制度排斥的显现十分突出.最典型的就是户籍制度了.与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密切相关的就是由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两个具体制度了,即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和升学制度.

2.2经济排斥造成的流动儿童教育不公平

经济排斥主要指劳动力市场的排斥.正是由于经济排斥,造成了进城的农民工经济状况不好,影响到了流动儿童的教育,造成了流动儿童的“上不起学”的状况.经济排斥究其原因还是来源于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城市人因为有城市户口,可以找到待遇好、医疗好、有各种保险和保障的国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作.而进城农民工由于是农村户口,只能成为临时工、合同工等,小部分人成为雇主,大部分人的收入比较低,应得的社会保障无从谈起或比较差.严重影响到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他们只能上民工子弟学校,或者虽然能到公办学校,却要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和借读费等.更有甚者,部分流动儿童过早辍学.

2.3文化排斥造成的流动儿童教育不公平

文化排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偏离了社会认可的主流的行为、生活发展方向(lifeorientation)和价值观而受到的排斥.第二个是少部分人由于坚持自身的文化权利而被主流社会所隔离.中国的文化排斥也和户籍制度相关,是因为偏见造成的,需要沟通和了解.流动儿童的文化排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进城的农民工和孩子受到的文化排斥.其次,是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文化排斥.最后,是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文化排斥.


3问题和建议

3.1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出发点,同龄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媒介,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流入地儿童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两者之间不能组成同龄群体,因此,流动儿童就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不懂得遵守规则和团结互助,可能对城市世界产生恐慌,导致叛逆等行为方式的出现.

根据U曲线检测设,迁移者对迁移地的适应时间呈现U曲线形状.在第一阶段,迁移者对迁移地表现出新奇和兴奋.在第二阶段,开始表现出对未知的地区和人的陌生和压力.第三阶段,如果很好地和迁移地区融合,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的呈现二元结构,迁移地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延缓了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

3.2建议

消除制度性障碍.必须铲除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在我国,正是户籍制度形成了一道屏障,限制了流动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力.改变人们的观念,城乡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权阶层,消除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因为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还要建立专门组织和机构,来维护流动儿童的权益.

4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公平问题

新贫困家庭的界定是依据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标准,城市的贫困人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人员.第二类是:失业后,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第三类是:在职人员领取工资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后两类就是城市新贫家庭.前一类是传统的城市贫困家庭.我们的研究聚焦在后两类家庭中子女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还有经济状况对这些家庭子女教育的影响.

良好的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将帮助他们认识客观环境和自身,将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如果没有受到教育或者足够好的教育,将有可能导致贫困,而贫困家庭会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反过来又成为子女受教育的障碍.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分为内外两个循环,内循环表示,因为贫困使子女教育受到影响,以及因为贫困受到社会排斥,成为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障碍.外循环表示,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子女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同样受到社会排斥,处于贫困状态不能自拔.

4.1入学机会的排斥

入学机会的排斥直接影响到被排斥着接受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所谓入学机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二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社会排斥主要体现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资源有限而教育成本不断升高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了念职业高中或者直接选择就业.

4.2学习条件的排斥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些教育过程都需要必要的学习环境、学习用品和其他各种花销,另外还有些课外活动也需要不少钱.由于经济负担沉重,贫困家庭的子女没有条件参见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没有条件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相对来说,学习的质量和素质就很难保证.甚至有些学生还有照顾家庭的生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的学生因此自卑,对学习失去了

兴趣.

4.2.1学校的学习条件

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读的学校的质量普遍低于其他的家庭.

4.2.2家庭的学习条件

和其他孩子相比,贫困家庭的孩子明显缺乏教学辅导书和课外书籍,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对青春期孩子们来说,学习条件差,不仅仅是物质上缺乏的问题,在主观上会造成孩子们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