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70 浏览:2158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故事内容略).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怎么写作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染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染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这节课在1995年12月由国家教委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录像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检测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