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31 浏览:23234

文章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为例,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影响就业的原因,并对如何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出建议.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也将提前到2015年实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地区各院校积极成立旅游专业,并为旅游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这些人才中很多人或在择业时转行,或到旅游企业后不久因升迁无望或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等原因逐渐退出本行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

本研究对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2011、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调查地点主要以丽江当地的星级酒店、景区(点)和旅行社为主.此次问卷调查发出160份,采用现场收回方法收回156份,根据研究需要最终筛选出151份有效问卷,为了获得更准确、更详尽的数据,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率高

根据对往届毕业生的调研和向用人单位的了解.虽然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增加,但是能够坚持下来和愿意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人并不多,他们往往选择考取公务员、特岗教师或继续读书等.整理问卷发现在职的毕业生中96.87%的选择了“有换工作的想法”、98.53%的选择了“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此外,通过对丽江师专长期合作的多家酒店、景区和旅行社的调查发现,近三年来丽江师专向社会输送293名旅游专业人才,而目前选择继续在旅游业工作的还剩137人,流失率达到53.2%.

(二)有业不就现象明显

与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恰恰相反,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或者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行业[1].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的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挑工作地区、挑工作岗位、挑工作单位的“三挑”现象[2],调查中,97.63%的学生选择“希望去一线城市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98%的选择“自主创业”,他们对于旅游业岗位空缺而“有业不就”的现象十分突出.

(三)职位低,待遇低,人员流动快.

目前丽江很多星级酒店、景区和旅行社的员工和管理者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主要以专科层次为主.对于旅游专业的大学生进入本行业也必须从低工资、最辛苦的基层工作开始.几乎没有用人单位会向大学毕业生提供高薪和高职位,他们对刚迈向社会的大学生提供的待遇基本保持在1000―1500元左右.在与用人单位的管理者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他们的待遇才会到达每月2000元以上.通过问卷整理发现,97.85%的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看重薪金和发展空间,他们期待自己未来的工作有宽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多的晋升机会.此外,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自己进入社会后就至少能拿到“2000―3000”元的工资和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而毕业生的期望起薪要远高于毕业后的实际起薪,加之用人单位必须要求从怎么写作人员做起,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他们对本职业的忠诚度低,加快了旅游行业的人员流动.

三、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原因探究

(一)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首先就是对于即将从事的怎么写作行业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旅游业主要是以怎么写作方式来从事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属于怎么写作性行业.实地调研交流中发现,许多毕业生对于怎么写作性行业存有偏见,认为怎么写作行业就是伺候人的工作,从事怎么写作行业似乎低人一等,很没有尊严.较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门槛较低,技术水平要求也不高,旅游业的就业岗位不受教育水平高低的影响,只要愿意干,即使就业者只有初中、高中学历,只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仍然可以担任管理者,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只能从怎么写作人员做起,这让他们觉得很伤自尊,很难适应.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择业目标定位过高特别是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没有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发展的潜能,也没有与时俱进地对就业形势、政策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仅仅依照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在岗位选择上,注重职位高、待遇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艰苦的工作做起.加之,他们对于毕业后的收入预期也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资相差甚远,调查显示,不到10%的学生能接受的工资水平在1000一2000元范围内,明显高于用人开出的工资水平.这种较大的落差必然导致毕业生或者“有业不就”或者“频繁跳槽”.


家庭观念的束缚

1.家庭期望的“重负”

受到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影响,几乎每个家庭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可以不仅能找到一份理想、体面的工作.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远远超越了实际社会所能给予的水平.这种压力转嫁给毕业生,造成毕业生对自己择业时存在过高的期望值,轻易不接受档次低、待遇差、薪资低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落后的地区和基层工作,拒绝低端工作,这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就更加困难.

2、“高投入高回报”的职业待遇期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费用数额较大且全靠家庭承担,家长逐渐形成了高投入高回报的教育投入产出观念,因此一个大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是很重要的,很多家长认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就是薪资的高低,这无形中给大学生施加了压力[3].(三)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旅游专业的毕业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例如景区招聘导游和管理人员时,外语专业的学生只要考取导游证就可以竞聘、行政管理专业的也可以竞聘,且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则显现不出明显优势.其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

2、实习环节的不足.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他们大二第二学期期末的课程实习和大三一年的专业实习这段时间要到实习单位进行校外实习,然后6月份回学校参加毕业考.在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到了实际工作岗位时才表现出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不知从何下手,但这时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已经不可能了.实习完就毕业离校找工作,所以很多同学在短期内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又回到实习的单位继续工作.但当他们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后便立刻转行,因此跳槽频繁,人才流失率高.

四、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大学生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不能光眼睛朝上,更多的是要眼睛向下,在择业时,一方面要考虑到西部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工作,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也可考虑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工作[4].此外,大学生要对自身优势劣势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

(二)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实训的平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和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校应积极搭建校外实习实训的平台,建议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的每个学期都可以有针对性的到酒店、旅游景区、旅游社等旅游行业进行实践学习.如果有条件的建议早上学习专业理论课,下午集中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这样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的应用,并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进入社会后无所适从,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打下和社会经验的基础.

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生入学做起,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对于大一新生,应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完成自我角色、社会角色的心理转变,确立奋斗目标.这一阶段可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拟定初步的职业意向.大二、是大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应做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三是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这时应做好以下就业指导工作.

1、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在学生毕业之际,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多渠道、深层次地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引导大学毕业生关注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地面对就业现实,以便不断调整个人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值,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如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的就业专栏中发布就业信息、人事招聘计划、当前就业态势等内容,或结合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就业指导手册等,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就业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认识下进行正确的就业选择.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树立正确就业理念,增强择业技能,保证毕业生顺利毕业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间落差大、就业难的局面,我们应在大学生毕业前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人生目标,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的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城乡基层、边疆地区就业的行为.

3、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素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不少高校毕业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焦虑、消极、抑郁、仇恨社会等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凸显.学生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择业期间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无法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就难以顺利就业,或者不能保障就业后顺利地适应工作及环境.因此,在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培训中,应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我,正确认识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调节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的失败,教育学生不能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通过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抱一颗平常心正确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在竞争中展示自己,实现自我.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