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750 浏览:94575

摘 要:全文对社交礼仪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作一简述,探索社交礼仪产生负能量的根源,并提出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的途径,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 键 词:社交礼仪;正能量;负能量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尊重礼仪是中国优良传统,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祥和安康的重要基础.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行为准则.优良而规范的社交礼仪,在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能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一、社交礼仪的正能量

(1)提高自身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

(2)协调人际关系.拥有礼仪,不仅可以使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还能帮助人们规范各自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

(3)维护社会秩序.良好的礼仪修养,能体现个体的素质,能体现一个国家良好的礼仪水准和文明程度.每个人都做到讲文明、懂礼仪,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能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对整个社会有稳定作用.

二、社交礼仪的负能量

(1)教育礼仪的偏差在教育礼仪上,过多强调“仪”,而忽略“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行为举止等的规范上.在现代礼仪教育中,尤其是中小学礼仪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日常的行为举止规范上,强调各种行为的标准化、一体化,认为只要把举止做标准了就是有礼仪的.这样一来,就从小扼杀了个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造就了个人的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这样教育出来的个人,往往缺乏自我创造意识,只能按程序按要求做事.这与我国当前要求的创新思维、开拓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2)对传统文化礼仪的错误理解或偏差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博大精深,但有些人在理解上有误解或偏差.只从表面的、形式的去把握,如各地越来越庞大的纪念孔子的典礼;又如各地选拔“现代孝子”,不去阐明现代孝子的含义、行为规范,而是“万事孝为先”、“唯父母言行是从”,不分父母、长辈的言行是非曲折,正确与否,一味顺从即为孝,这显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无益的.

(3)礼仪与金钱和权力结合.现代礼仪缺失和破坏的关键因素是礼仪与金钱、权力的结合.有些人把“礼”看成请客、送礼、拉关系的代名词,甚至发展成行贿的手段,造成社会上酒色财气、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这种以“权”、“钱”为基础,以自我为核心的霸道行为,是破坏社交礼仪、社会秩序的祸害.

三、社交礼仪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的途径

1.礼仪应与制度、规章、法制相结合

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等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属于道德范畴,是依靠个人的内在力量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自身的很大的自觉性.但如果光是靠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去实现行为的礼仪化,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在现阶段,必须将礼仪与制度、规章、法制结合起来,依靠这三者的力量去约束个体的行为.可以制订公共场合的礼仪规章制度,对违反人员用适当的方式加以惩治.因此,将制度、规章、法制渗透到礼仪的各个层面是非常必要的.

2.传统礼仪应与西方礼仪文化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来看待西方礼仪文化.西方礼仪文化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固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它也保留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性因素.如果我们对西方礼仪文化只批判,不借鉴,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应正确对待西方礼仪文化,对其进行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取其精华,将其与中国的传统礼仪更好地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交礼仪的道德规范,树立起社交礼仪的框架体系.

(1)以人为本.人,是社交礼仪的主体.既然如此,在礼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我们应将传统礼仪和西方礼仪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结合起来,提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阶层之分,没有财富之分.在社交礼仪中,平等是基础,是最重要的.要以礼貌待人,礼尚往来,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心理要求.人人都渴望平等,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任何抬高和贬低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以真为实.人际交往中的真诚,是赢得对方信任和尊重的前提.礼仪应该是真诚的,不能弄虚作检测,绝不能与虚伪拉扯在一起.礼仪应是发自内心对人真诚的尊重关心、爱护,并用自然得体的言行表达出来的行为.这就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

(3)以和为贵.“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重要范畴,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曾提出“礼者,敬人也.”在西方社会,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要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社交礼仪要强调“和”,以和为贵,避免斗争.这就要求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既要与交往对象互相谦让、和睦相处,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在社交礼仪中,贵在和谐.

3.礼仪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社会经济在发展,社交礼仪也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要防止礼仪的庸俗化、经济化和权力化.

中国传统礼仪中一些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与现代化建设产生排异作用的消极礼仪,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存在.现在虽然已经没有民见官要叩拜的礼节,但官员考察,群众列队欢迎红毯铺地的现象比比皆是.传统礼仪中的消极礼仪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亡.礼仪是一个重要规范,但规范要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必须使礼仪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给予适当的地位,积极发挥其正能量,克服其负能量,为建设中国文明的礼仪之邦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