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18 浏览:130086

摘 要: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的调查,分析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加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在不同阶段对学生实施不同内容的感恩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和班级日常行为管理等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强调感恩教育重在实践、重在平时行为、重在回归生活.

关 键 词:感恩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主题班会;实践;日常行为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有所下降.中职学校入学的学生已不仅仅只是学习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较差,甚至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中职生的接触和研究,我发现许多中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别人应该怎样怎样,而对自己就放松多了.对别人,有的同学像个刺猬;别人对他,却得像个汽球,碰不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整天无所事事,无心向学;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顶撞甚至辱骂老师;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低下,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少数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诸如上述这种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状况应归咎于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冷静思考.我认为;学校德育与生活的分离与脱节,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残缺,应该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感恩教育重在实践

1.以活动为载体进行主题教育,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

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各种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行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片、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结合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更有利于在各种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教育效果.

2.根据学生特点,持之以恒分段模拟训练

德育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这是因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项艰巨工程,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也应反复抓.这里的“反复抓”要理解为中职学校各学年的德育都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其中一个系列,长期开展,环环相扣,一环不松.如第一学年的孝心教育系列,第二学年的知恩知报系列,第三学年的爱心奉献社会、奉献家庭系列.三个阶段各有重点,层层递进,不断强化.“抓反复”主要落实在反复训练上,一、二学年以模拟训练为主,所谓模拟训练,就是对生活、学习中一些真实活动通过模拟,突破时空制约,使学生更好参与,从而获得较深的体验.如孝心系列活动中的模拟“亲情作业”、“换位思考”;爱心奉献社会系列中模拟招聘活动;知恩报恩系列中的小品表演等等.第三学年进入实习阶段,以实际训练为主.感恩教育要走出校园、走进家庭和走进社会.既可以强化教育效果,也可以检验教育成效.例如在实习、见习环节,将团结协作、尊师敬师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穿插以“爱岗敬师”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师生同台,师徒同台,通过互动强化教育效果,通过亲情卡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一.

在第一学年感恩教育的重点是:围绕孝敬父母,敬重长辈,展开主题系列活动.如:“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我为父母洗次脚”,“回顾一下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等活动.在学生中确立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做人的根本;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

第二学年则围绕知恩报恩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培养学生向上、向美的快乐生活态度;知恩报恩,多为社会作奉献,这也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阶级的系列活动主题是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引导,行为训练及纠正,旨在使学生完成由学校人向合格公民的角色转变.

第三学年重点是围绕奉献社会、奉献家庭这个主题.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振兴家庭,奉献成就和谐.教育学生立足实习岗位,热爱实习单位,通过实际行动感恩实习单位.通过给父母打和写信的方式汇报实习情况和保平安,感恩父母.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大团体,只有当社会稳定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当我们得到社会福佑的时候,我们还要记得适时的奉献,因为只有我们每个人奉献了,才能促使社会持续不断地进步发展.

3.感恩教育要回归生活,通过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实现感恩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通过感恩教育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拥有感恩之心,这样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生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可以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可以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对人对环境就会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挑剔;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烦躁.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认真劳动、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积极出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认真遵守校级、班规等都是对父母、对老师、对身边的人、对集体、对学校和对社会的具体感恩行动.感恩实践就在学生日常行为之中,就在平凡之中,一句“谢谢”,一声问候;一次认真,一次努力都是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感恩意识的缺失,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要创建和谐社会,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使学生常揣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从而主动把自己锻造成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