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红楼梦》服饰文献综述前景展望

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43 浏览:11022

摘 要:近年来,《红楼梦》服饰研究逐渐成为红学研究的热点,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对1982年以来,三十年间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同时对这些论文作了一定的分析与评论,以期对《红楼梦》服饰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 键 词:红楼梦服饰研究综述

国内有许多学者都潜心研究《红楼梦》,他们从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成果卓著.近年来,《红楼梦》服饰文化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传柬议“红楼”》中便收录了《红楼服饰屑》一文,认为红楼服饰绝非摹拟戏装,而基本以写实为原则,不过是夹带一点点“障眼法(荒唐言)”.天津工业大学华梅教授在《华梅谈服饰文化》中也谈到了《红楼梦》服饰,她联系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地位,着手分析《红楼梦》服饰.从文献考证《红楼梦》人物服饰是郭若愚,他从清代记录服饰的文献着手,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清稗类钞》等,逐个分析《红楼梦》主要人物服饰的具体造型、材料、色彩、配饰甚至详细列举了各种毛皮的种类及主要特征,最后得出了《红楼梦》人物服饰可以认为是研究清代初期服饰的可靠资料这一结论.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亦有考证,他认为《红楼梦》人物服饰形式面料详实可靠,均能在故宫藏品中找到原形.

综上所述,国内专家学者从历史背景、文献考证、文学欣赏等不同角度分析《红楼梦》服饰,给我们带来了关于《红楼梦》服饰文化的启迪和思考.不过,研究《红楼梦》服饰的专著还不够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季学源所著《<红楼梦>服饰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该书将叙、考、论和鉴赏熔于一炉,将书中有关服饰的情节和重要细节,按先后顺序加以梳理、叙述并进行考证,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服饰形象和一些独具特色的服饰物品进行鉴赏和论析,为红学研究者和服饰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资料.


单篇论文则较为丰富,据笔者统计,自1982年以来,三十年间共有63篇论文对《红楼梦》服饰进行了专门探讨,本文经过梳理,将其归纳为七类,包括《红楼梦》服饰宏观研究、文化研究、色彩研究、人物及个案研究、具体物件研究、翻译与比较研究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研究.现分类总结如下:

一、宏观研究:

总计9篇.这些论文从各个角度切入,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红楼梦》服饰描写取得的艺术效果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其中钟兆祥《〈红楼梦〉服饰初探》一文值得关注,该论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在分析《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巨著中某些服饰的典型意义的同时,对作家如何运用服饰细节刻画人物个性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探讨.结合文本,条理清楚,论述有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刘晓枫、崔荣荣《从〈红楼梦〉人物服饰看“意境美”的表达》一文从《红楼梦》中典型人物的服饰着手,联系审美艺术的“意境美”,论述了《红楼梦》一书通过人物服饰美所营造出的“虚”“实”相映、“情”“景”相生、“天人合一”的艺术氛围.文章观点新颖、立论独特,但论述简略,略显粗陋.颜湘君《论〈红楼梦〉的服饰描写艺术》则专门针对前八十回,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人物服饰描写的三种艺术手法——重点描写个体、全面展示众人、略貌取神的刻画.论述具体详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此外,曾慧《小说〈红楼梦〉服饰研究》是七篇论文中最为全面详尽的一篇.该文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归类法和综合研究法,将《红楼梦》服饰分为女性服饰、男性服饰两大类,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进而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身份地位与服饰的关系.结合文本、举例丰富、论证有力,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文化研究

总计11篇.探讨《红楼梦》服饰与满族服饰文化关系的论文为数众多,成为这一类论文的主流.王云英《从<红楼梦>谈满族服饰》是三十年来最早对此进行探讨的论文.作者从文本入手,对比清代满族服饰特点,从发式、箭袖袍子、坎肩、佩饰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是不折不扣的清代满族时装.朱华《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看满族服饰文化》涉及满族剃发留辫习俗、旗靴文化、满族服装里的箭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涉及广泛、条理清晰但材料不够丰富,论述略为浅显.陈东生、甘应进、周丽艳、覃蕊的《清代满族风俗与〈红楼梦〉服饰》和《清代满族服饰制度对〈红楼梦〉服饰的影响》吸收了过往论述的成果,结合满族风俗习惯,探讨了清代满族服饰对《红楼梦》里人物的穿着习惯、材料、纹样、色彩以及服饰配件各方面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满族风俗对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影响.论述全面,材料丰富,对我们研究清代满族服饰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孙斯提《〈红楼梦〉与清代服饰文化》、李泽静《从〈红楼梦〉中看清乾隆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文化》以及陈东生、甘应进、周丽艳、覃蕊的《解读〈红楼梦〉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三篇论文将《红楼梦》服饰置于清朝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结合清代等级制度、服饰政策、文学政策、清代家庭排场、传统戏曲服饰以及社会礼仪制度等多种因素对《红楼梦》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色彩、工艺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红楼梦》中服饰与人物个性的契合进行了品读,多角度地研究了《红楼梦》中服饰文化的独特内涵.

三、色彩研究

总计9篇.相对于《红楼梦》索隐、考证、文本细读而言,有关《红楼梦》色彩意义的研究较为不足,尤其是具体到服饰这一细微方面,相关研究则更是少见.上个世纪90年代有章方松《〈红楼梦〉服饰与色彩的艺术意味》,从大的方面探讨了《红楼梦》服饰与色彩的象征意义,曹雪芹的身世与服饰、色彩审美观以及服饰、色彩与文化氛围及艺术表现等问题,对后来《红楼梦》服饰色彩的研究有很大影响.同时,该文还就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薜宝钗、贾母这五位主要人物的服饰特点,阐述了服饰、色彩与人物个性、审美的关系.举证丰富,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不失为一篇好的论文.此外还有李立新《试论〈红楼梦〉文学作品之服饰色彩》、邓笑雪《关于〈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审美意蕴》、以及马东煜《〈红楼梦〉人物服饰色彩审美形态微探》等文,从《红楼梦》服饰入手,对清代服饰特点和社会阶层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些论文大多从宏观角度把握《红楼梦》色彩意义研究,较少探析服饰色彩的细微之处,略显空泛.此类论文中,李立新《〈红楼梦〉服饰色彩语文论谈》一文,通过对《红楼梦》描写人物服饰色彩的语言进行赏析,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特定情景中的人物内心情感,对于读者讲解《红楼梦》独特的色彩语言,理解《红楼梦》刻画人物的过人之处,都有一定的帮助.陈东生、甘应进、覃蕊、王强的《<红楼梦>服饰色彩探析》则吸收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了当时的社会制约因素、清代服饰风俗的基础上,着重从《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搭配入手,揭示了不同服饰色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象征意义,从而分析了服饰色彩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述深入具体,条理清晰,行笔流畅,是这方面论文的集大成之作.崔荣荣《<红楼梦>服饰色彩仿生的文化解读》则运用了仿生学的理论,对《红楼梦》服饰色彩的命名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新颖,角度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四、人物及个案研究

总计10篇.这些论文又可分为宏观研究服饰与人物特点和具体研究某一人物服饰特点及其内涵两大类.

宏观研究服饰与人物特点的论文共有五篇,包括朱华《谈〈红楼梦〉精雕细画、须眉尽现的服饰描写与性格彰显》(《辽宁丝绸》2006年第4期)、朱华《〈红楼梦〉服饰描写的点睛之笔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彰显》(《辽宁丝绸》2007年第1期)、朱琴《〈红楼梦〉中服饰风格与人物整体形象设计的研究》(《名作欣赏》2011年第11期)、崔荣荣《解读〈红楼梦〉服饰与人物地位之渊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司真真《论〈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与地位》(《名作欣赏》2009年第9期).涉及服饰与人物性格、服饰与人物形象、服饰与人物地位三方面的问题.朱华的两篇论文分别以尤三姐、史湘云和贾宝玉、王熙凤为例,赏鉴了《红楼梦》中通过人物服饰来彰显人物性格的“精雕细刻,着笔须眉”的表现手法.两篇文章篇幅短小,且多有雷同,并无新意.朱琴《〈红楼梦〉中服饰风格与人物整体形象设计的研究》一文则不仅探讨了不仅对《红楼梦》进行了探讨,更从《红楼梦》中服饰与人物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探求了当今时代的服饰风格搭配与人物塑造,探源溯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另外两篇论文则从服饰的构成要素入手,以服饰的色、质、饰、画、形为切入,探讨了《红楼梦》中人物服饰与社会地位的关系,两篇文章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论述具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具体研究某一人物服饰特点及其内涵的论文有朱华《<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的满清服饰分析》(《辽宁丝绸》2007年第3期)、李祝喜《〈红楼梦〉服饰人生意象论——以晴雯为个案》(《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沈奕君、梁惠群、王开玲《〈红楼梦〉中薜宝钗服饰与传统审美哲学》、季学源《“脂粉英雄”王熙凤的服饰——〈红楼梦〉服饰研究系列之一》(《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以及郑重《浅析〈红楼梦〉中薜宝钗的服饰特点与象征意义》(《艺术与设计》2012年第6期),共计5篇.这些论文都从书中主要人物的典型服饰入手,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路途以及当时的服饰文化、审美情趣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最值得加以关注的是李祝喜的《〈红楼梦〉服饰人生意象论——以晴雯为个案》一文.《红楼梦》的服饰是揭示人物命运的主要意象之一,其中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具有多重叙事张力,是对才子佳人小说“信物”符号功能的全方位超越.作者以《红楼梦》中服饰意象最为突出的女性--晴雯为例,以“撕扇”、“补裘”与“赠袄”为线索,在“空”的世界、“情”的世界、“色”的世界的多重比对中,诠释了晴雯生命存在的复调性,凸显了曹雪芹的传神文笔,拓展了读者阅读审美的空间.文章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条理清楚,论述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参考意义.

五、具体物件研究

三十年来,对《红楼梦》服饰具体物件进行论述的作者主要有陈东生、周丽艳、斯迈、黄凌云等人.其中以陈东生、周丽艳等人著述最多,涉及问题最广,分析最为全面.主要论文有陈东生、甘应进、周丽艳、覃蕊《〈红楼梦〉人物上装分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浅谈〈红楼梦〉中人物的佩饰艺术》(《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红楼梦〉服饰纹样探究》(《纺织科技进展》2007年第2期).这三篇论文分别从《红楼梦》人物上装、人物佩饰和服饰纹样入手,探讨了服饰与人物行为、服饰与清代等级制度、满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还探究了红楼服饰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发意义.三篇论文相互引鉴,互为补充,论述全面周到,形成了一定的红楼服饰研究体系.此外,周丽艳、孙伟《〈红楼梦〉中的丝织物分析》(《纺织学报》2008年第8期)一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对丝织物的细致描写,从丝织物的色彩运用、穿着特征和纹样的运用入手,通过对原著场景的再现和归纳分析,研究了明末清初的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从而揭示了各类丝织物及其纹样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内涵.这篇论文对于我们了解清代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服饰制度和文化特征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的丝绸文化,同时为现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纺织材料的研究提供帮助.在此之前,黄凌云《云锦——〈红楼梦〉中追忆往昔的符号》(《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2辑)一文,就对《红楼梦》中的云锦服饰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挖掘,该文条理清楚,论述深入,对后人的研究有很大帮助.斯迈也有四篇文章对《红楼梦》中的具体物件进行了探究.包括《〈红楼梦〉中的风雨衣》、《〈红楼梦〉中的红睡鞋》、《〈红楼梦〉中的汗巾》、《〈红楼梦〉中的裙子》均见于《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红楼梦〉中的风雨衣》一文该文通过对风雨衣的分析,探究了风雨衣与人物表现的关系,从而分析了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理想.相比其它三篇,这篇文章略有深意.

六、翻译与比较研究

总计11篇.古今中外,致力于《红楼梦》翻译的译者不乏其有,时至今日,《红楼梦》已经有十余种外文译本,但是其中仅有两个全译本,即杨宪益夫妇的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以及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德福合译的“TheStoryoftheStone”,这两个译本也是众多《红楼梦》译本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在11篇论文中就有7篇论文是以杨译本为蓝本进行研究,这些论文或从有关服饰的颜色词入手,或以具体人物的服饰翻译为例,或从整部作品的服饰翻译着眼,采用多种翻译理论进行研究,几乎都探讨了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而分析了不同翻译策略在名著翻译中的运用.相对来说,翻译理论的研究较为深入,对于《红楼梦》的译介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有三篇论文对杨译本与霍译本的服饰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石文颖《略谈<红楼梦>服饰的英译》(《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梁书恒《<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与翻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杨春花《不同的译者,不同的服饰美--以<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为例》(《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三篇文章或宏观或具体,都对比了两种译本在服饰翻译时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探讨了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其中值得关注的有梁书恒《<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与翻译》,该文通过对两种译本服饰文化部分译例的对比,分析了杨译本主要采用直译,而霍译本主要采用意译的原因,从而分析了不同的译者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文章举证丰富,对比清晰,论述深入,对于研究《红楼梦》服饰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顾鸣塘《〈源氏物语〉中的唐锦与〈红楼梦〉中的云锦》(《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3辑)则将《红楼梦》与日本名著《源氏物语》进行比较,对作为织物的“唐锦”和“云锦”在两部作品的事件进程与人物刻画中所起作用进行了考察,比较了两部作品中锦的用途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探究两国传统审美观念和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不同.文章视角独特,立论高超,参考了众多的文献资料,论述清晰透彻,是《红楼梦》服饰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论述.

七、对后世的影响研究

总计2篇.包括罗袆乂《“红楼”服饰与时装设计的思考》(《南昌高专学报》1996年第3期)、甘应进、陈东生、王建刚、覃蕊《浅析〈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两篇文章从面料、图案、色彩、服饰配件、美感神韵等元素着手,论述了《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深远影响,分析了红楼服饰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启示意义.

综上,三十年来,相对于《红楼梦》索隐、考证、文本细读而言,关于《红楼梦》服饰的研究较为不足,虽然63篇论文从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对《红楼梦》服饰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综合来看,这些文章都比较平实,所用理论和方法都比较陈旧,与当前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如何运用叙事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红楼梦》服饰进行新的分析和考察是当下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此外,随着大量红楼影视作品的出现,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既有本有据又不拘于泥,对红楼服饰进行再创造,给以艺术的展示以至市场的开发,从而弘扬中国服饰文化,提高当代人的服饰审美修养,也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