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众心理的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33 浏览:18101

[摘 要]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当普遍,本文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自身、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基础上提出了对策,运用舆论等形式对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使大学生正确面对从众,发扬从众的合理面,避免消极面.

[关 键 词]大学生从众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94-01

从众是指在群体或团队无形压力下,个体在认识、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产生自愿或被动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俗称为“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相符合.[1]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从众主要表现形式有消费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学习从众,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互相鞭策,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另一种情况是平时不学习,考试靠,认为是正常现象,消极从众现象.择业从众,指大学生在择业上,更多的考虑眼前利益,人云亦云,看到其他同学选择什么工作,或者见其他同学考研、考公务员,自己云里雾里,茫然一片,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如何选择,便盲目跟随潮流.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所以,在大学生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是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寻求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个体容易指向多数人的行为,便产生了从众.[2]

2.心理压力.大学生活是缩小化的社会,大学生会有“打出头鸟”的观念.当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建议与其他成员相一致时,拥有不被孤立的安全感.同时,为了显现自己适应、融入这个“缩小的社会”,会违心的或者是真心实意地与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保持一致.

3.不确定性需求.作为独特个体的大学生在做选择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反之,如果不确定性条件存在,从众现象也就容易发生了.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

1.个性特征的影响.个性特征指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带来的影响.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这种个性特征比较容易从众;反之,则较为独立.

2.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指的是学校所独具的特点,文化等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班级拥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则会对个体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容易导致学生盲目的从众.家庭环境指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思维方式,待人接物能力等对学生的影响,当家庭从众时,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从众.

三、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

舆论导向,是社会心理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又是团队中有效且自发的行为调节机制.[3]在大学生这一特殊团队、群体中,舆论对个人行为的调节主要表现为:强调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纠正错误的认识,批判不正当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调节.大学生具有这个群体独具的特点,比如思维敏捷,容易产生倾向性意见,而这一群体,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他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教师可借用此机会,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扬正气,树新风,宣扬正向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的氛围,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激励学生产生正确的行为.总之,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群体间产生良好的风气,同时增强凝聚力.此外,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以及判断能力,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选择正确的言论和行为,从而对于从众也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二)开展多种形式群体心理教育与引导活动

大学生从众行为或心理都与大学生的团队人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团队人数越多,团队对个人就无形中产生压力,压力对个人影响越大,个人就越易产生从众行为.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尤其是团队、群体教育,心理指导,对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可通过两种方法对大学生教育.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将团队心理辅导,尤其是与从众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效应融入在教学中,使得大学生有客观的认识,通过理论学习,让大学生了解从众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影响,从而使大学生减少从众的消极性,发挥从众的有利性.二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团队相关的心理训练,或是与此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对大学生加以引导.

四、结语

大学生从众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在许多方面大学生只有与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但如果凡事从众,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抑制个性发展.通过舆论及群体心理教育等途径,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从众,即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吴亮.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

[3]张敏,刘雪峰,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3).

责任编辑:武聪